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近日,陕西延安宝塔区某烤肉店使用“阴阳菜单”一事引发讨论。有网友反映,该店针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使用不同菜单,实测点单相同的一顿饭,付款却相差59元。目前,该店已停业,市监局责令其立即整改,并对该店依法立案,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同一家店,面对不同的消费者,竟然拿出了两份不同价格的菜单。这一幕实在是让人五味杂陈。当然,这不只是单纯“吃相难看”,更涉嫌违法。当地的通报就明确,经查,该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菜品设置了不同价格,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抛开法律看,中国老话也有言,开门坐店,最讲究一个童叟无欺,这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而“阴阳菜单”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区别待人。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专“坑”外地人。这背后主打的一个心理就是,部分店家将外地游客视为“一次性消费对象”,利用其信息不对称、维权成本高等特点进行价格欺诈。然而,这种短视行为,既违背了基本诚信,也必将“露馅”,最终因涉嫌价格欺诈而面临法律追责。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此类现象并非孤例。就在前不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餐厅也因涉嫌“缺斤短两”“阴阳菜单”而被网友举报,进而被当地相关部门立案调查。该现象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折射出部分商家追逐不当牟利的侥幸心理,以及常态化监管机制的不足。而任由这样的不良经营风气蔓延,不仅损害单家店铺声誉,更可能演变为对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整体伤害——正如多年前某地“天价大虾”事件所警示的,某个商家诚信缺失的代价,往往由整个地方的文旅生态共同承担。
实际上,一个地方的文旅生态、消费环境,往往就是由无数个“小店家”组成。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起消费纠纷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游客的一条差评、一则曝光,足以让一个商家甚至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和口碑遭受重创。因此,这类现象的禁而不绝,也再次提醒各地应当针对性加强市场规范,常态化地通过监管执法、法律宣教去引导市场透明、公正经营,而不仅仅是在事后“严惩”。
国庆黄金周将至,各地将迎来旅游消费高峰。此时更需加强市场监督力度:一方面要通过高频次、随机性的执法检查,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消费者投诉做到及时查处、公开反馈。唯有让诚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惩,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文旅消费生态,真正让游客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