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郭元鹏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早早戴上眼镜,云南的三所小学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近视率为零。
据新华社报道,继2022年云南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实现“零近视”后,该省今年又新增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与戈的小学两所。两校共323名学生,视力全部达到5.0及以上,无一人近视。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一半的背景下,这些边疆孩子清亮的目光,格外触动人心。
这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守住孩子的明亮双眼,未必需要昂贵的设备或高深的理论,有时候,答案就藏在自然里,藏在生活里。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5.6%,初中生超70%,高中生更是突破80%。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越重视教育、越损害视力”的无奈:家长为了成绩,让孩子埋头刷题;学校为了安全,限制户外活动;孩子为了娱乐,沉迷电子设备。当教育的评价标准只剩下成绩单,当成长的空间被压缩在四方书桌前,“小眼镜”的泛滥,便成了偏离教育本质的必然结果。
云南的这三所小学,仿佛是一片“教育试验田”。它们没有先进的护眼设备,也没有特别的视觉课程,却天然拥有一种宝贵的环境,那就是自然。这里的课后时光,不属于补习班和电子产品,而是属于山野、田野和伙伴。孩子们在户外奔跑、劳动、游戏,每天沐浴在自然光下的时间远超两小时。而这,恰恰是被眼科医学反复验证的、预防近视最有效的方法。
这给所有人带来启示:预防近视,不是一项需要额外完成的“指标”,而应融入孩子成长的自然节奏中,关键在于校园也要有一双关爱“小眼镜”的大眼睛。
重庆市渝北区黄炎培中学为56间教室实施“灯光改造”,每间教室配备14盏护眼灯,其中2盏可调节黑板灯能精准适配教学需求,12盏教室灯则营造出柔和不刺眼的整体光照环境;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发起“课桌椅革命”,配备可调节桌椅,每学期按身高为学生精准调整高度,从硬件上保障“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坐姿,减少视距过近的风险;陕西省眉县教育和卫生部门联合,秉持“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启动全县儿童青少年视力复查专项行动,为中小学生筑起一道守护“心灵之窗”的健康防线,创编融合穴位按摩的中医护眼操……这些创新举措表明,只要多方协力、精准施策,找回“让孩子多出门、少看屏”的常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完全可以取得扎实成效。
清澈的眼睛,不应是少数孩子的幸运,而应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基本底色。当我们不再仅用成绩单来衡量教育的成败,也开始关注孩子眼中是否还有光,那我们离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