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张同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网友从悉尼留学回国,发现母亲沉迷某些直播间,一年花了四万多元买下保健品、高仿手表、各种珠串等“杂牌商品”。此事引发社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老人沉迷直播购物的故事,背后是某些私域直播间的“精神控制式消费”。在某些私域直播间里,主播的卖货话术把消费与“家国大义”“修行得道”绑定在一起,使买卖商品不只具有单纯的消费含义。
可以看到,不同于过去赤裸裸的推销,如今,一些主播懂得编织叙事,把消费包装成“善举”。主播“栗哥”口口声声谈“日本病毒”“华夏龙脉”,自我塑造成民族大义的捍卫者;主播“慧修”自称和尚,兜售的商品被赋予“护身”“保平安”的意义。在这样的叙事下,父母辈并不觉得自己在花钱买东西,而是通过消费参与一场有意义的行动。
在网友与母亲的故事中,最让人心疼的并非钱,而是紧张的家庭关系。年轻人一眼识破荒谬,却很难说服深信不疑的母亲。这正是代际鸿沟的体现。父母对互联网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层,他们更容易把归属感和信任感寄托在某个主播身上,并被诱导消费。
这类“带货”,已经超出了普通的虚假宣传范畴。它不仅涉及夸大功效、虚构身份等常见问题,更是在利用伪宗教、伪历史、伪科学来操纵消费者的认知与情感。
这与传销的逻辑极其相似,传销卖的从不是产品,而是“故事”和“信念”。区别在于,直播间利用算法和情感话术,把这套逻辑隐秘地植入日常消费,更加隐蔽,也更加具有危害性。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公共秩序和信息环境的破坏。如果监管部门仍然将其视作普通的市场乱象,缺乏有力执法与追责,那么平台和主播就会在流量逻辑裹挟下不断试探边界,受害的只会是更多家庭。
为此,监管部门不妨主动出击,把这类私域直播间纳入重点整治范围。一方面,需要明确标准,虚假叙事、伪宗教话术、情感操控式带货,都应列入违规范畴,及时处罚;另一方面,应强化平台的连带责任,让其不能仅靠“事后道歉”来逃避监管。只有当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流量收益,相关从业者才会真正收敛。
此外,子女也应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多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让父母远离情感控制和盲目消费。
说到底,对于这类卖货行为的治理,不仅是为保护消费者的钱袋子,更是在守住社会理性的底线。只有当平台自觉、监管有力、社会共同警惕时,直播间才不会演变为新的灰色江湖,而能真正成为诚信经营、健康互动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