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陈白
近期,一段关于汽车电池在热失控时可以弹出的视频在网络热传。
视频显示,一辆车身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汽车演示一项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电池热失控的时候,将电池抛出车身3~6米外,实现车电分离。视频消息称,“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与均胜电子联合推出了这项电池弹射技术。该视频迅速引起争议,如“把活命留给自己,把灾难弹射给众人”“死道友不死贫道”……
随后,均胜电子向媒体回复称,与“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开发协议。而相关信息显示,“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并无工商备案信息。
最近车圈的“奇葩测试”可谓屡见不鲜。先有小轿车撞大卡车测试,现在又有弹射电池。这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的测试,与其说是技术场景展示,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闹剧。
无论是将热失控的电池如“烫手山芋”般弹射出去,还是用小车去硬扛大货车以彰显“钢筋铁骨”,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就是将复杂的工程安全问题,简化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单一场景表演。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常识的践踏,更是对公众安全不负责任的戏谑。电池弹射技术看似解决了车内人员的直接危险,却制造了一个更不可控的公共安全威胁——一个燃烧的、重达数百公斤的“炸弹”被随意抛向道路,后果不堪设想。而小车挑战大货车的测试,更是有意忽略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通过精心设计的碰撞场景,营造出一种误导性的“坚固”假象。
真正的汽车安全,是一个覆盖了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结构设计、材料科学、碰撞吸能等无数细节的系统性工程,它遵循的是全球公认的、历经数十年发展的严苛测试标准与法规,绝非一两次“大力出奇迹”的表演就能定义的。
这些乱象的背后,深刻地折射出当前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赛道中一股难以抑制的浮躁与焦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让“内卷”从价格战、配置战,一路蔓延到了营销战的每一个角落。当传统的营销手段难以激起消费者的兴趣时,一些企业或机构便企图通过“剑走偏锋”的方式,用最原始、最博眼球的噱头来换取流量和关注度。
这种“流量为王”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研发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和严谨,让营销偏离了应有的真诚和底线。当行业的关注点从钻研三电技术、优化车身结构、提升智能驾驶的可靠性,转向如何策划下一场更惊悚、更反常识的“测试”时,这无疑是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危险信号。
这种风气的蔓延,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当一些企业靠哗众取宠的噱头就能获得巨大声量时,那些踏踏实实投入巨资进行正向研发、严格遵守科学测试流程的企业,反而可能因为“不够出格”而被市场忽视。长此以往,行业的创新风气将被严重侵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技术、品质和设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始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而这些罔顾科学与公共安全的“奇葩测试”,只会给外界留下负面印象。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关键跃升期,需要的不是投机取巧的“魔术”,而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面对车圈的种种乱象,相关部门、媒体舆论以及广大消费者都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足够的警惕。
汽车是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正如任正非此前所说的,其核心价值永远是安全。任何脱离了安全这一基本原则的“创新”,最终都只会是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