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最近,山西运城闻喜县城西小学一纸“家长不陪餐,孩子不能在校吃午饭”的规定,引发众多家长质疑。
过去,每月缴二百元,孩子就能在学校用餐,如今却要家长轮流到校,不仅陪餐,还要打饭、打汤、做清洁、照看午休。这一“新规”,让许多在外务工或住得较远的家长难以承受。
教育部2019年出台的规定,要求中小学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目的在于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怎么到了闻喜县城西小学这儿,陪餐制成了家长负责制,把家长当成学校的免费勤杂工了?
县城小学里有很多孩子,要么家长在外打工,顾不过来,要么就是离家远,往返一趟不容易。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在学校解决午饭,这样的规定变相剥夺了这部分孩子在校用餐的权利。教育公平不只体现在教育资源上,更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吃上一顿热乎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基础的公平底线吗?学校解释说,请家长帮忙是因为“没有生活老师”。可没有生活老师,又不是家长的问题,而是应该由相关部门补充人员、提供支持。总之,家长没有做“生活老师”的义务。
教育减负喊了多年,学校却用“家长轮流值班”的要求,把责任转嫁给家长。闻喜县教育体育局后勤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称:“据我们了解,这其实是一场误会,实际只是学校希望家长能在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搭把手,并非要求家长必须负责给学生打饭、打汤等工作。”真是误会吗?事实上,学校一旦提出“希望家长如何”,家长基本上就别无选择了——孩子还在学校,谁敢和校方“叫板”?这种“请家长搭把手”的说法,在实践中很容易变成“被自愿”。
前段时间,杭州一所小学就在开学前通知家长“接龙报名打扫教室”,否则就要自行雇保洁来完成。这样的做法与城西小学陪餐制度如出一辙:看似自愿,实则强制,家长根本没有“说不”的机会。
闻喜县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还辩解说:“只是说孩子在学校吃午饭,家长就要轮流陪餐;但不是说家长不能来陪餐,孩子就不能在校吃饭。”这句话看似在澄清,实则自相矛盾。“就要”就是必须的意思,如果家长不来陪餐,孩子依然可以在校吃饭,那就不是“就要”,所以,这是玩文字游戏,哪有什么“误解”。
闻喜县教育部门之所以要说“老师理解有误”,并表示已督促整改,无非是因为闹出舆论风波了,他们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从家长提供的群聊截图看,并不是老师“理解有误”,分明是校方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老师有负担,就是家长不配合;家长有意见,就是老师误解规定。教育本应是家校共建、各尽其职,现在却被演绎成一场“任务摊派”和“甩锅表演”,无疑是在消磨公众的信任。
孩子在学校就餐,当然应该由学校进行保障,岂能随意附加条件?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正视基层学校的现实困难,比如岗位人手不足、经费有缺口等,及时为学校提供帮助,在制度薄弱处补位。
需要知道,孩子的权益永远应该被摆在第一位,让他们好好吃饭,是最朴素最基础的教育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