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住休学的孩子,不能只靠市场自觉
来源: 长城网  马青
2025-08-01 20:11: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近日,《半月谈》一篇关于休学孩子的调查报道,让那些因学业压力、心理困扰、社交问题等原因而休学的孩子进入公众视野。

  记者近期在海口、重庆、昆明等地采访获悉,近年来,受学业压力过重、亲子关系紧张、青春期叛逆等因素交织影响,我国多地厌学、拒学青少年有增加趋势。而市场中为休学孩子提供“中转站”的机构,哪些是可信的?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另一方面,帮助厌学、拒学群体“复学”的压力主要由家庭自行承担,受访家庭普遍反映身心俱疲、不堪重负。

  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说,厌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但仔细应对也是必要的,因为当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迹象时,已经是在发出求助信号了。报道援引北京一家成长中心负责人提供的信息,该机构六年来陪伴过150多个休学生,大多数休学的孩子并不“懒惰”或“任性”,而是无法适应标准化教育体系,他们有的是因为高敏感,有的是完美主义,有的是意义感缺乏,也有孩子是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但没有得到识别和支持。这些孩子的家庭普遍存在“高控制+低理解”的育儿方式,使孩子缺乏情绪表达的通道。

  厌学还有可能是心理疾病的表征。《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发现,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存在中等程度及其以上的就诊延误。

  等到了请假都不管用的时候,就只能休学了。休学的背后,往往是长期被压抑的情绪问题,是孩子自我认同的崩塌,也是亲子关系的撕裂。休学,只是一个暂停键,但并不能真正缓解矛盾,接下来的问题更难解:休学了,然后呢?目前的学籍制度是刚性的,教育通道也是单一的,学生保留学籍的休学期限累计不超过2年,若未办理休学手续而长期缺勤,可能被视为“辍学”并注销学籍,无学籍学生参加中高考将面临诸多限制。再加上统一成绩单、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缺乏,也可能成为升学壁垒。

  休学后的孩子并没有属于他们的特殊教育通道。面对休学,大多数家庭几乎是“兵败如山倒”,父母开始密集寻求外部帮助,到医院挂精神科,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把孩子送到各种成长营,甚至送出国……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目前市场中的各种针对休学孩子的机构良莠不齐,有的纯粹是为了敛财,针对家长们急于让孩子复学的焦虑心态精准收割,这样的机构不考虑孩子的未来,不介意教育手段和目标,无论是线上治疗课程还是线下康复训练营,都价格不菲,有的家长三年赔了一套房,实际收效甚微。甚至一些武术学校、曾经的网瘾戒除机构也摇身一变,成了心理矫治机构或所谓特训中心。最糟糕的还不是牟利,而是本来就脆弱的孩子,在这样的机构里,无法获得科学的心理帮助,反而造成加倍的伤害,比如2024年,江西省安远县一名14岁重度抑郁少女,被父母送进所谓的军事训练营接受“感恩教育”,遭教练侵犯。

  当然,市场中也有一些相对规范的创新教育机构正在努力“接”住休学的孩子们。但这些机构也面临几重矛盾。其一,身份界定的矛盾。他们是疗愈机构,还是办学机构?他们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其二,外界期待的错位。疗愈需要时间,改变需要过程,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干预的往往不只是孩子,然而,家长却只做旁观者,把孩子送进来,就希望快速见效、药到病除。

  其实,这些机构的价值不在于“取代学校”,而在于为不同节奏、不同特质的孩子提供一段“过渡期”,给予这些孩子在重压下喘息与重启的空间,帮助他们修复人际关系、树立自我价值、重建与世界的连接。

  这样的通道,不能只依赖市场的自觉,因为教育制度不是脆弱者的淘汰机制,托住休学的孩子,也是教育体系的职责。首先,建立弹性学籍与多元升学制度,允许一部分孩子有按下暂停键的权利,不因制度限制,而成为他们无法回到正常教育通道的障碍。其次,设立过渡性教育支持机制,加强对非传统教育机构的规范与扶持,建立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支持有价值的探索者。第三,推进家校社共育机制,为遇到教育困境的父母提供系统性帮助。

  成长本就充满迷茫,教育也不应该只有一条道,探索者走在前头时,制度不能缺席落后。

关键词
休学 市场 自觉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