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李康尼
近日,深圳华强北附近兴起的“跑楼小孩”代送外卖热潮,引发了广泛关注。
烈日下,一名外卖员骑送餐车到写字楼下,马上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上前将其围住。外卖员选中一个小孩,扫了对方脖子上挂的收款码,支付一两元钱,小孩迅速接过外卖转身冲向大楼电梯间。
据悉,这种代送外卖服务的兴起,源于华强北复杂的“地形”。由于这里密布着大量高层写字楼,高峰时段乘电梯经常需要排队;有的楼层内部结构如同迷宫,十几部电梯分区运行,骑手很容易因为迷路造成送餐超时。于是,附近对写字楼地形结构比较熟悉的人就开创了新业务,接力帮助外卖员完成送餐的“最后100米”。一开始,承揽这项业务的都是成年人,比如写字楼里的保洁阿姨,后来不少放暑假的小孩参与进来,他们手勤腿快且收费更低,于是抢到更多生意。“跑楼小孩”取代了“跑楼阿姨”。
对于这种送餐新业态,不少网友表示赞许,称“比在家里玩手机强”“能锻炼社会适应能力”。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比如多名小孩聚集在路边,看到外卖员的车就冲上前争抢,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孩子们利用暑期代送外卖,的确蕴含着不少社会实践的意义。这一新业态看似是简单地将餐品从A点送到B点,其实考验着不少维度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观察社会、发现需求的“商业嗅觉”,正因掌握了自己同外卖员之间对地形的“信息差”,孩子们才能发现营利的商机。这种“小小财富积累”的经历,也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财商”。当“承接”大楼不同区域、楼层的餐品时,做好路线和时间规划、与订餐者有效沟通,也锻炼着孩子的实践和应变能力。某种意义上,这的确不失为一种自发的、因地制宜的暑期社会实践。
不过也要看到,这些未成年人毕竟不能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种新业态中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比如,孩子们送餐途中要频繁在电梯和高楼层间出入,且可能接触高温食品,或是遇到别有用心的人。虽然客观而言,发生上述危险的概率不高,但也确实应看到这些隐患。
因此,不管是外卖员、外卖平台,还是孩子的监护人,都需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避免放任孩子在全然无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跑楼”。此外,送餐本质上属于商业行为,如果餐品并未按时、按需送达,很可能因权责不明出现交易纠纷,不利于保障消费者、骑手、“跑楼小孩”等各方权益。
对于孩子代送外卖的新业态,家长和平台方不妨积极介入、合理引导,让孩子在有安全兜底的前提下进行实践。例如,可以组织当地青少年根据不同写字楼的特点,清晰设计送餐规划图和路线参考,为外卖员减少送餐“堵点”。相应地,有关方面也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让孩子们收获自己靠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价值。
总之,对“跑楼小孩”代送外卖新现象,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到其中蕴藏的社会实践价值,也不能过于“心大”,完全放任。只有做好专业指导和必要防范,才能让孩子们在得到历练的同时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