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童触电身亡,景观池怎成了“夺命池”?
来源: 长城网  和生
2025-09-30 19:25: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和生

事发现场。

  “妈妈。”这是一名5岁男童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近日,发生在内蒙古通辽的一起悲剧,让人揪心,也引发了社会对小区公共安全的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8月9日,这名男孩在小区景观池边扔石子,独自进入池中捡石子时,突然触电扑倒在水里。男孩母亲见状立刻冲进池子拉儿子,腿部瞬间传来触电的刺痛感。可当她将孩子救上岸后,男孩只叫了一声“妈妈”便陷入昏迷,送医时已无生命体征。截至9月29日,孩子父亲王先生为讨说法奔波了一个多月,而孩子的遗体仍在殡仪馆,未能入土为安。

  一个看似普通的小区景观池,为何会变成“夺命池”?据悉,涉事景观池水深约38厘米,养有观赏鱼,没有围栏,也没有警示标识,平时最多时候有20多个小朋友在里面抓鱼和玩水。但谁也没料到,这汪浅池的池底,竟铺设着380伏的高压电。

  按照相关标准,此类景观水体中电气设备的安全电压不得超过12伏,且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然而,涉事景观池的地线虽已铺设却未连接,漏电保护器完全缺失——换句话说,整个系统形同虚设,“国家强制要求的安全防护,一点都没有”。

  这绝非偶然的技术失误,而是安全责任的系统性失守。可悲剧发生后,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小区开发商回应:“小区已交付,目前尚无部门认定我们有责任。”一句话便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问题在于,若交付就能成为免责的理由,那项目验收的意义何在?监管部门的监督又有何用?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规定,景观水体电气系统属于特殊场所,其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都必须严格执行规范。如此明显的安全隐患,究竟是如何通过层层验收,最终呈现在居民面前的?

  而接管小区日常管理的物业公司,更是失守了岗位职责。按照相关规定,漏电保护器需每月测试跳闸功能,电气线路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同时还应设置“有电危险”的警示标识与防护围栏。可这些基础的安全管理工作,物业公司显然都没落实,任由无防护的景观池长期向儿童开放。更令人寒心的是,事发后,物业经理与律师竟试图以“多赔偿一点”为由,换取家属不走刑事程序。这暴露的不仅是工作上的失职,更是对生命的漠视。

  目前,公安机关已受理此案。从这起事件来看,开发商涉嫌设计施工违规,物业公司存在日常管理失职,二者均违反了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相关负责人理应被纳入刑事追责范围。

  更重要的是,这起悲剧也应成为全国小区公共设施安全排查的“警铃”。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启动对小区景观水景、儿童游乐设施等区域的电气安全专项排查,彻底清查潜在的安全隐患。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在安全的呵护中度过。安全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根电线的规范铺设、每一个开关的灵敏有效、每一次验收的严丝合缝。当每日可见的小区景观池变成“夺命池”,唯有以最严格的追责、最彻底的整改,才能告慰逝去的生命。

关键词
男童,触电,身亡,景观池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