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原平方
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其明确的主要任务包括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成都市也明确要从2025年起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
什么叫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呢?所谓贯通式培养试点,是指在不取消中考、不调整现行学制的前提下,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或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既包括学段贯通也包括课程贯通,以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成都市教育局明确表示,从2025年起在成都8所学校探索开展的“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和“初高”六年贯通式教育试点改革中,成都列五中学是试点校之一。而就在今年秋季,该校2个班共90名学生通过自愿报名、摇号录取进入贯通班学习,可以免去中考环节、从初一直接读到高三。上海市教委则强调,此举旨在“构建一体化培养链”,实现教育资源的贯通使用。应该说,这项改革通过自愿报名、电脑摇号确定学生,中途可自愿退出,体现出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而这种打破长期存在的学段壁垒、让学生可以从“分段淘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的试点探索,或许也可以让基础教育转向“连续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事实上,国内当前的教育分流机制很容易使中考成为“人生分水岭”。全国范围而言,从已公布的地区数据和一些报道来看,虽然在2025年许多地区的普通高中录取率已经超过70%,但仍然有近三成的初中毕业生面临普职分流。这种早期分流与高考的层层筛选共同构成严峻的“教育锦标赛”。而贯通培养试点试图在现有框架内开辟一片“免中考”的试验田,让学生摆脱重复训练和应试压力,获得更多发展个性兴趣、进行长远生涯规划的空间。正如成都列五中学的语文教师所言,贯通班的教学设计注重初高中知识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对学科架构有更整体的把握。可以说,这一试点改革预示着教育评价体系从“拼分”向“育人”转变。
就国际范围来看,多数发达国家其实并没有设置类似中国中考的高利害终结性考试。相较而言,美国各州法律尽管不同,不过义务教育大体上依然为12年一贯制,高中录取综合考虑学业成绩、标准化测试、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因素;英国虽有类似于中国中考的GCSE考试,但学生可多次参加,且评价注重过程性与综合性;法国甚至表示要将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与高中招生脱钩,因为法国更看重学生初中阶段的整体表现。不得不承认,这些国家的教育评价更多元,强调持续观察、综合素养。而上海、成都的贯通式培养试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教育中重视连续性、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都试图以长周期培养替代单次考试的偶然性。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看,语言、数理等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积淀,兴趣特长的培育更需时间滋养,因而连贯性、渐进性的学习环境更符合这一规律。而突然的学段断裂和应试压力可能中断这一过程。这样看来,贯通式培养可以通过取消试点班学生的中考衔接压力,让学校有条件开展周期更长的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更连贯、更完整的学习过程,使知识体系得以自然建构,避免为应付阶段性考试而进行低阶技能的重复训练。应该说,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也是对于教育“育人”而非“应试”这一根本目标的真正回应。
必须承认,基础教育改革始终面临“优质资源供给”与“选拔公平”的双重考验。因此,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生源遴选与资源配置方面,成都明确试点生源从政策性入学学生中产生,自愿报名、摇号录取,且学生可中途退出,这一设计避免了学校通过考试筛选尖子生。上海则将贯通培养与应对学龄人口“梯次达峰”相结合,通过建设一贯制学校优化资源配置,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闲置或浪费,为改革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贯通式培养改革并非“一贯通之”,原因在于试点班学生仍需面对高考检验,这既保留了选拔功能,又通过过程性评价的完善,逐步弱化了单一考试的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这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强化素养导向命题”“深化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一脉相承。
总体而言,从上海的资源优化到成都的班级试点,长学制贯通式培养改革正尝试让教育回归本源,即尊重成长规律、保障教育公平、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中考高考制度逐步完善的背景下,这种探索不是对现有体系的否定,而是目前中考制度的有益补充与优化。而随着课程衔接的不断顺畅、评价机制的日益健全、资源配置的持续均衡,相信贯通式培养改革可以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让更多孩子在连续而完整的教育中实现全面成长。
(作者:原平方,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