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李康尼
“他在前面量,深圳市政在后面追着改。”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火了。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并发布了千余条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问题的视频。
随时可能砸到人的“危墙”、设计不合理的斜坡、不合理的灯杆标语、路边挡道的绿植、有安全隐患的井盖……这些视频发布后,深圳相关部门整改响应迅速——填坑、砌墙、移树、剪树枝、扩路面,有的甚至是连夜整改、第二天就好。“卷尺哥”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局长”。
井盖比路面高出5厘米,四角还是尖锐的不锈钢;骑行道上“横生”一棵大树,阻挡了正常通行;天桥坡道过于狭窄,不管是推自行车还是婴儿车都比较费劲……对于“卷尺哥”指出的这些问题,很多人想必都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只是很多时候,面对这些不愉快甚至“倒霉”的事情,匆匆而过的人们往往只是自己克服一下、吐槽几句,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像“卷尺哥”一样,将细节问题放大,较真儿地寻求解决办法。
事实上,市政设施中的一些不妥之处,不仅会给过往群众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潜藏着不少安全隐患。特别是盲道受阻、坡道存在高差、“危墙”随时可能坍塌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总要有人及时指出来。当道路安全之“雷”被及时发现、排除,梗阻、不畅之处被充分打通,人们的日常出行才能更加便利、舒适、安心。这也是紧盯城市“行路难”问题、“城市主理人”意识满满的小哥获得广泛点赞的重要原因。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市“听劝秒改”的务实态度。据不完全统计,“卷尺哥”反馈的市政问题,平均3天内就能得到有效处理,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解决。连他自己都好奇地调侃:是不是哪位领导“盯着我的账号”?这种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高效服务姿态,与一些地方动辄推诿塞责、“一拖了之”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指哪修哪”并非“卷尺哥”一人的特殊待遇,快速响应的深圳速度背后,是当地一套“看得见民意的系统”。据报道,从去年开始,深圳探索“未诉先办”,主动切入40多个互联网主流平台发掘线索,目前已主动发现线索17万条,建立5000多条工单跟踪闭环,精准捕捉并解决市民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
这样的探索,既降低了大家反馈意见的时间成本,让其不必专门到市政热线、留言板说明问题、等待回复,又能借助大数据等技术的力量,及时筛选出民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不断精益求精的“进行时”。“卷尺哥”犀利找茬、深圳“闻过速改”的良性互动,正是不断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老百姓对公共事务参与度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