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学生参与英歌队,“为孩子好”不是阻碍文化传承的借口
来源: 长城网  吴睿鸫
2025-10-23 20:19: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吴睿鸫

  近日,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居民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不允许中小学生参与英歌队游行表演等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当地政府人员回应,此举系根据上级指示进行部署的举措,出于安全管理方面考虑。

  这份看似“为孩子好”和负责任的禁令,却在安全保障与文化传承之间划出了一道刺眼的鸿沟,割裂了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更暴露出基层治理中“一禁了之”的简单化倾向。

  民俗游行往往伴随密集人流,英歌表演中挥舞的短槌、行进中的队伍调度,确实存在碰撞、踩踏等风险。从这个角度看,镇政府的担忧符合“安全第一”的治理原则,也呼应了家长对孩子安危的关切。但安全保障的本质是风险管控而非单纯的风险规避,将所有民俗活动一概纳入禁止范围,显然偏离了精细化治理的轨道。

  英歌作为潮汕文化的活态载体,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从来都是“少年强则文化兴”。老一辈艺人的技艺通过师徒相授、代代参与得以延续,许多孩子正是在英歌队的操练中理解了“忠勇侠义”的文化内涵。将学生群体排除在外,无异于掐断了民俗传承的青春纽带。正如网友所诘问:“洋节活动未见禁止,为何本土民俗先失阵地?”这种选择性限制,更易引发公众对文化保护诚意的质疑。

  民俗活动的安全风险并非不可控,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场地规划,到现场的人流管控、医疗保障,再到应急处置的预案演练,已有成熟的管理框架可供借鉴。端午龙舟赛曾因安全问题被多地限制,但如今通过划定水域、配备救生设备、开展赛前培训等措施,已实现“安全与传承共赢”。陈店镇若能将“禁止参与”的决心转化为“保障安全”的行动,未必不能找到两全之策。

  平衡安全与传承,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首先应精准施策,而非全面禁止。一方面,对英歌表演等有潜在风险的活动,可限定参与年龄、规范表演流程、配备专业指导;对挑花篮等温和项目,则应鼓励学生参与。同时,需强化安全保障,政府可联合文化部门与学校,制定民俗活动安全标准,提供场地、师资等支持。更重要的是,转变理念,认识到民俗活动是青少年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方能实现“安全底线”与“文化高线”的有机统一。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在青少年。用“安全”的盾牌阻隔孩子与民俗的距离,看似保护了当下,实则透支了未来。陈店镇的禁令当是一次反思的契机,唯有让安全保障为文化传承护航而非设障,才能使英歌的鼓点代代相传,让文化的根脉生生不息。

关键词
学生 民俗 文化 传承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