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恢复生产生活。图片来源:和合承德网
“暖和过冬没问题。”天冷了,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村民的一句话令人心安。
2025年7月底,滦平县遭遇有记录以来最强降水,大量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基础设施受损。如今,《人民日报》记者再访滦平看到,房屋恢复重建正全方位推进,坍塌的大棚已重新砌墙、架拱、栽苗,厂区的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这个被风雨洗刷后的山区县又见“彩虹”。
洪水过后,确保受灾群众住有所居、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村民正盼着把下沉的地填上,地砖换齐,好政策就来了,既有政府补助,又有农房保险兜底;洪水把耕地冲成了一片乱石泥沙,当村民急得跺脚时,镇上迅速组织铲车,铲走了耕地上的乱石;洪水让沿岸不少企业受灾瘫痪,很快,乡党委协调送来了柴油发电机和米面油等物资……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从重建房屋到修路打井,从修缮大棚到复工复产,点点滴滴,皆是温暖。
更令人振奋的是,干群一心重建家园的动人图景。水势一弱,乡党委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调度铲车、钩机,带领村民垒坝修路;灾情不重的棚里,职工们忙个不停,加紧采摘、装箱、销售未受灾的水果,镇里的干部天天泡在园区,带着大家一块干;洪水一退,各部门随即走访受灾企业,建立台账,跟踪复工复产进度……当“自救”与“他救”同频共振,这种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就是灾后重建的深厚底气。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滦平全县4511户B、C级危房全部完成维修加固,355户D级危房全部开工重建,预计大部分群众可在新家过冬。截至9月底,滦平县因灾损毁的4.06万亩耕地,已修复超过3.12万亩;有修复意愿的656个受灾农业大棚,已修复644个。
群众利益无小事,“靠前干”才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尽全力让大家早日搬进新房”“五六天时间里,我们硬是把河道‘掰’了回来,用石头垫出应急路”“已经联系周边养殖场,明年开春追肥”“我们正在争取‘以奖代补’政策,全力支持企业更换生产线”……早谋快动、迅捷落子,从住房到耕地,从生活物资到生产保障,滦平县灾后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成效正在速度与力度里逐步显现。
灾后重建,不仅是家园的“添砖加瓦”,更是受灾群众生活信心的重塑。滦平县马营子明德小学,一度被冲垮了操场、围墙,而今书声琅琅。五年级的吴慧媛在作文里写道,“我看到工程人员铺路,电力人员抢修,解放军叔叔和救援人员不顾危险和劳累,为我们送来物资。为了我们能安稳地坐在教室里,他们不怕辛苦。我要好好读书成长,将来也像他们一样为人民服务!”用无私大爱抚平心灵创伤,以榜样力量激发各方活力,这是重建安全感的有效方法,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意义所在。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场持久战,更是面向未来的“系统升级”,需要各方力量同心同向、携手同行。根据《河北省2025年洪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河北省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将高标准建设改造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对亟须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生活不会因风雨而停滞,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始终把尊重农户意愿放在首位,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山区防灾减灾能力,温暖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