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医院庆祝门诊人数再创佳绩,仅是“用词不当”?
来源: 长城网  朱昌俊
2025-10-16 17:13:15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兰州兰石医院“喜报”。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引发争议。其内容为:热烈祝贺兰州兰石医院再创佳绩,九月份门诊诊疗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十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诊疗人数451人、手术台数25台。

  据悉,兰州兰石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医院,也是兰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对于此事,该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

  而根据该院宣传和运营部门负责人的说法,事情起因是医院召开的9月份工作总结会议,通报了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而后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朋友圈,因此受到关注。

  从管理角度看,医院统计门诊量、手术量其实属正常的运营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将这些与患者痛苦、医疗支出直接挂钩的数据,包装成“佳绩”“喜报”大肆宣扬,即便仅流传于员工朋友圈,也暴露了某种值得警惕的认知偏差,即医院将经营指标置于患者利益与医疗本质之上。显然,这并非简单的“用词不当”,而是对医疗公益属性的背离与医者共情能力的缺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有的医院在宣传屏幕上打出“热烈祝贺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的标语;有的在年终总结大会上,公开挂出“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条幅。我们或不能夸大这一现象的蔓延程度,但它的一再出现,无疑指向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在市场化运营压力下,部分医疗机构正逐渐迷失其核心价值,“救死扶伤”的天职正在被经营指标所侵蚀,患者体验则让位于数据增长。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绝不能等同于普通商业机构。中国传统药铺“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胸怀,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墓志铭,无不揭示出人文关怀之于医学的极端重要性。而当医院开始以“门诊量创新高”为荣,实则是将自身降格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机构。这不仅冒犯了公众情感,更可能冲击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其危害性不可不察。

  当然,这种价值观的异化既有医院自身定位的偏差,也折射出医疗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当医院运营需要“自负盈亏”,当医生收入时常与科室效益挂钩,当医疗资源仍存在分布不均,单纯指责医院的“经营意识”过剩,或许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医疗机构或确实面临着现实的运营困境。

  因此,对此类现象的纠偏不能止于表面整改。一方面,医疗机构需要重建“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改变一些功利性的、与“医者仁心”相悖的考核项目;另一方面,医疗体制改革也需深入推进,通过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健全分级诊疗体系等,从根本上减轻医院的生存压力,为“医者仁心”留出应有的“生长”空间。

  说到底,医院的“喜报”应当为何而喜,到底是单纯的接诊量、手术量的提升,还是医疗技术的突破、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每所医院的立院之本,也关系到整个医疗行业的价值导向,值得所有关涉方深思。

关键词
医院 人数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