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熊志
“用AI一天代写30篇论文”“有的员工一个月轻轻松松写五六十万字”……近日,央视财经报道,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条。
论文代写,并非新现象。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AI技术的加持下,论文代写门槛愈发降低,低质、拼凑的论文被批量生产,这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公然亵渎,更是对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的严重破坏。
从报道来看,论文代写的地下生意,已经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链。一些商家打着“论文查重”的幌子,在电商平台招揽客户,然后和代写组织合作派单,后者通过招募写手,利用AI软件批量生产论文,实现“流水线式”造假。
论文本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那些利用AI创作的论文,不过是对网络资料的拼接组合,没有任何思考和创新可言,远远谈不上是学术成果,实则是彻头彻尾的“学术赝品”。这类虚假内容泛滥成灾,只会让学术环境变得乌烟瘴气。
更值得担心的是,将AI当作“写作神器”,为论文代写的地下生意“开路”,这种对技术的滥用,不仅降低了作假的成本,更在无形中助长了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侵蚀社会的诚信根基。
商家靠走量牟利,买家低价获取所谓的AI论文,看似各取所需,实则代价沉重。对于那些勤勉钻研、潜心治学的学生与学者而言,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当踏实研究者被边缘化,谁还愿意静下心来做真学问?学术的公信力又将何以维系?
AI时代,论文代写造假的产业链升级,对它的抵制和打击力度,也应该同步升级。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查从事论文代写业务的公司与平台,从源头上切断代写的供应,提高弄虚作假的成本。
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电商平台,更应该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严禁论文代写相关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从源头上切断代写产业链的网络传播渠道,防止平台成为灰色产业的帮凶。
其次,高校与科研机构要筑牢学术诚信的防线,在论文审核上严格把关。AI代写论文的生意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论文的审核机制不完善,甚至流于形式。对此,高校等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查重,要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论文审核机制,甚至也可以引入AI检测工具,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能力。总之,不能让AI代写的“伪论文”轻易蒙混过关。
学术诚信是教育和科研的底线,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决抵制论文代写乱象,坚守学术底线,捍卫知识的尊严。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术研究回归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