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江城
有网友捐款1分钱。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近日,受台风“博罗依”影响,广西百色遭遇水灾,多方爱心人士向受灾地区捐款捐物。
10月6日晚,百色市慈善总会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了《接收“洪灾救助”社会捐赠公示(第一期)》。公示表格显示,爱心人士的捐赠金额较为悬殊,有的高达10万元,有的只有1元,甚至有好几笔捐款的金额是0.01元。
一名有23万粉丝的博主晒出了自己的电子捐赠证书,显示捐款0.01元。对此,有人认为“一分钱也是爱”,也有人反驳:“一分钱不是爱,是侮辱”。
不过,百色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回应却堪称样板:“不论捐多少钱都是一份善意,爱心不分大小。捐得少可能是因为确实困难,但又想表达心意。”有人觉得捐一分钱是种侮辱,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这种回应很有格局,在充满情绪化言论的舆论场也显出一种沉稳的力量。所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慈善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凝聚,无论多少都是一种支持。如果以金额为标尺“挑挑拣拣”,慈善的意义也就扭曲了。
有网友截图晒出明细中“0.01元”的捐款记录,配文称“这不是在做账,这是在打造一本透明到发光的慈善日记”。对此,百色市慈善总会秘书长邓兴凤称,根据慈善法要求,每一项收支都应公开透明,他们一向如此。
这种“分毫必晒”的精神也收获不少好评,这体现了制度上的尊重与文明。慈善最怕的不是金额小,而是信息不公开、善意被浪费。如今,百色市慈善总会用一份细致的公示,让公众看到“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相信也能加固信任——任何善意,无论大小、无论动机,都会被严肃的对待。
同时,这起事件也是个启示,即人们能不能接受一种更加多面的“善意”?有记者联系上了那位博主,他表示:“自己目前确实手头有困难,数十万债务还未还清,晒出1分钱证书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广西灾情。自己最近确实条件不好,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嘴下留情。”
但无论解释是否成立,现实中,都不可避免一些人在面对慈善时,有种种复杂的动机:有人抱着助人的心态慷慨解囊、不图名利;也有人没那么慷慨,目的是出名,或是像当事人说的那样,希望“让更多人知道灾情”;当然,也可能就是网友认为的“博流量”“调侃”“讽刺”。
说到底,高调晒1分钱捐款的行为引发争议,客观上也说明在受灾这样的严肃场合,人们还是不太愿意看到嘻嘻哈哈的表达。无论金额大小,真诚、尊重、对受灾者的共情也都是应当的。
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有相当数量粉丝的个人,人们多少还是寄予了社会责任的期待,而不只是吸引眼球,某种形式的浪费公共资源。当然,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但捐款者如何更妥当地表达善意,免于一种“戏弄”的解读,可能也需要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