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宋潇
近日,河南新郑市一中学流出的几段“砖砸手机”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多段视频显示,教师发现学生携带手机后,要求学生用砖头亲自砸毁。当学生开始砸手机时,家长在其身后强调“用点力”,老师则在一旁拍摄。过程中,学生表示这是“自愿”行为。
这种做法,看起来只是一场“拍手称快”的行动,其实近乎游街示众,既不治标,也不治本。造成的恶劣影响绝不只是视频中呈现的那样。
和以往没收手机、禁止带手机的方式有所不同,“砸手机”更像是在宣泄一种非理性的教育暴力。从行为本身来看,“砸手机”意在让学生理解到老师和学校对于手机禁令的某种决心,或者是以“杀鸡儆猴”的方式,让另外有此行为的学生能够收敛。但未免过于粗暴、简单了些。
很明显,视频中的老师和家长是在合谋对学生进行“羞辱式”的棍棒教育。老师的目的,无外乎是想让学生意识到,将手机带入课堂违反了某种校规校纪,希望以此让学生长点记性,加以改正;而家长之所以“叫好”、呼吁“用点力”,也无非在表明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意在凸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某种默契,双方前后夹击,最终就呈现出“学生砸手机”示众的不妥场景。
审视这些行为不难发现,当下一些地方的家校教育正在陷入某种“饮鸩止渴”的误区。比如,学生能带手机进课堂,可能是家长默许其作为上下学或者日常联系之用,如果是偷偷带入,那么家长显然没有尽到监管和叮嘱的责任;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沉迷手机等问题,很多老师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是在“以暴待之”。他们忽略了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并非手机或单一的学生个体,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原因。
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称,“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方式不当”。这显然经不起推敲。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用错误的方式处理问题,并不能让这一行为变得合理。一方面,当众“砸手机”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加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隔阂;家长在一旁“拍手称快”,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培育。另一方面,此举会助长一种暴力情绪,即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就会想,发泄情绪和暴力是不是最简单、直接的途径?甚至是用类似的方式,去处理与同学、家庭成员间的矛盾。
手机并非原罪,硬要说其带来的影响,最多是学生自控力不足,沉迷手机导致无心学习、影响课堂纪律等。手机用不好会影响学习,用得好,它就是学习工具。面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应采取兼具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的处理方式。首先是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暴力,理解学生用手机的动机,是采取合理措施的前提。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共同商定在校使用手机的规则,激发其自主管理意识。无论如何,一切处理方法的最终目的,都应是实现家校管教与学生健康成长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