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近日,有媒体揭露一位名为“阮少平”的男子,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到学校、企业参与多场公开活动和讲座。后被证实院士身份系伪造。此事引发网友关注。
在相关报道中,阮少平与酒的“缘分”尤为引人注目。他曾在深圳创办阮顺堂酒业有限公司,并担任高管多年,后虽退出该公司,但仍频繁出现在酒类品牌的发布会中。在一场名为“民族品牌出海行动发布会”的活动中,他以“院士”身份介绍阮顺堂酒的历史渊源,声称其配方源自古法,结合中医经典,是“健康饮酒”的典范。
而在中医药领域,阮少平同样如鱼得水。他自称“中医中国”发起人、“古法针灸传承人”,并频繁以“院士”身份出席各类中医药交流活动。他曾在贵州调研艾草种植,声称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山东某酒庄,他又与负责人探讨“药酒结合”“药食同源”等话题,提出要共同研发健康产品。他用“院士”的身份为自己的“中医药理念”背书,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商业结合,营造出权威形象。
这场骗局之所以能持续多年,一方面是因为公众对“院士”头衔的天然信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专家身份的鉴别机制存在严重漏洞。更值得深思的是,阮少平所涉及的“中医药+酒”产业,正是当前社会中极具市场潜力却又监管薄弱的领域。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企业打着“中医药”“养生”“健康”等旗号,推出各类产品。而“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消费产品,也常被包装为“健康饮品”“文化载体”,与中医药结合后,更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然而,这种结合是否科学、是否合规,往往缺乏专业评估。阮少平正是利用了这种认知模糊地带,打着“科学”的旗号,行商业包装之实。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机构与媒体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例如,某些所谓的“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公众号、地方宣传平台,频频发布阮少平的活动信息,甚至将其称为“健康总顾问”,为其虚假身份提供了传播渠道。而这些平台本身并无专业认证能力,却在无形中为其背书,助长了其虚假形象的扩散。
阮少平事件,身份造假只是表象。核心是通过伪造顶级学术身份,在教育、文化场合包装出权威形象,进而深度绑定自有酒业品牌,并以“院士”和“中医药专家”双重身份为自家产品站台背书,宣扬“药酒结合”概念 ,同时借助特定机构扩大传播,谋求品牌溢价与商业利益。在这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中,打着“健康”“中医药”旗号的酒,是其整个骗局的核心商品,而“院士”光环,则是其撬动市场、牟取暴利的终极杠杆。
中医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酒文化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当它们被别有用心之人用作包装身份、牟取私利的工具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是对社会信任的背叛。阮少平的“假院士”身份或许已被揭穿,但他的骗局提醒社会公众,面对专家身份,切勿盲听盲信,严谨核验、审慎思考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