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家长每天手机打卡两次,“防溺水”不能流于形式
来源: 长城网  戴先任
2025-08-04 18:29: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戴先任

  今年暑期,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点名,还会被电话催促。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热议。目前,当地部分学校已不再要求学生家长进行暑期防溺水早晚打卡。

  据应急管理部数据,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在我国,溺水还是1岁至14岁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的首位原因。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频发,与监护人责任缺失有很大关系。重视防溺水教育,督促家长履行好自身的监护责任,提升未成年人防溺水意识,很有必要。

  但防溺水安全工作,不能流于形式。此事中,除了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班主任还要承担起逐级上报、按人头督促等工作。这给双方增加了负担,却难以真正达到防溺水的效果。

  云南省教育厅针对此事回应,他们并未安排每日打卡这类具体操作。可见,对于暑期安全工作,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管理手段,将复杂的安全防护简化为“微信群打卡”这一技术性指令,形式大于实效。

  虽然当地部分学校取消了“防溺水打卡”,但形式主义作风不移除,类似问题还会一再出现。

  开展暑期安全工作,不能重痕不重效,更不能“指上谈兵”。对此,需要学校乃至相关部门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好安全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从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让孩子们能够自觉远离危险水体,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安全教育的实操性,多进行应急安全演练,多与消防、交警等部门合作,让学生实地学习安全技能。

  减少悲剧的发生,还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比如地方要创造条件,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游泳技能培训,建设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游泳馆,配备游泳教练员和救生员等。对于一些危险水域,则要明确责任部门,采取栅栏隔离、视频监控、定期巡逻等方式让未成年人远离危险水域。

  说到底,只有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找准安全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真正补上各方的责任缺失,补齐背后的短板,才能筑牢未成年人安全防线。

关键词
溺水 打卡 形式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