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对立思维,构建彼此成就的职场生态
来源: 长城网  原平方
2025-11-19 17:31: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原平方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发来主题为“冰雪中的坚守”的内部信,本意是向全体员工及支持者致谢鼓劲,却意外引发轩然大波。

  原因不难探查,信中描绘的南极浩瀚雪景、企鹅抱团越冬等景象,与员工赶方案、忙工作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以至于有网友直言“无法共情,只觉得讽刺”。另外,还有网友扒出俞敏洪乘坐的邮轮单人票价最高达148万元,而新东方32周年庆员工福利仅是需消费才能使用的199元东方甄选会员卡,这种落差进一步放大了争议。

  平心而论,作为民营企业创始人的俞敏洪向来给人以亲和务实的印象,新东方内部氛围也相对宽松,并非苛待员工的企业,但这份饱含心意的致信为何会适得其反?核心症结或许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当下社会中悄然滋生的老板与员工间的对立思维,让一次正常的企业沟通演变成了情绪对抗。

  事实上,老板与员工从来不是天然的对立面,而是相互成就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员工的辛勤付出,企业难以持续发展;没有企业提供平台,员工的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俞敏洪并非天生的老板,他从北大教室的兼职讲师起步,历经三十余年风雨才打造出新东方的商业版图,这份奋斗经历与当下加班的年轻人并无本质区别。正如他当年努力工作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如今的年轻员工加班奋斗,本质上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两者的核心诉求应该说没有太大差别。

  从企业经营逻辑来看,俞敏洪在南极期间仍心系公司发展,信中擘画的新东方文旅、东方甄选等业务方向,最终都将转化为员工的发展空间与收入保障。而网友质疑的“高消费邮轮”,如果不是建立在剥削员工的基础上,而是企业家凭借自身努力获得的合理回报,也无可厚非,谈不上什么不可理解。要求企业老板在公司步入正轨、稳定后仍需与员工一起熬夜加班,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忽视了老板与员工在职责分工、工作性质上的本质差异。

  不过,理性看待这场舆情,既需要老板层面多体察员工的真实诉求,也需要社会公众摒弃对立思维,回归客观公正的认知。俞敏洪致信员工引发的争议,确实暴露出职场沟通中存在的错位问题,信中17次提及“我”、5次提到“南极”,却对员工的工作压力没有多少回应,这种叙事重心的偏差,不免让员工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传递激励信号时,若能更多结合员工的实际困境,加入对基层辛苦的体恤与实质性支持,或许能避免类似的误解。

  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应跳出“非黑即白”的对立框架,在发表评论前多了解事件全貌,而不是仅凭碎片化信息就随意批判。俞敏洪的南极之行既有工作属性,也有合理的个人休闲成分,两者并不矛盾,更不应成为攻击其“脱离群众”的理由。而且,职场关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老板与员工的相互理解,更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理性包容。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老板不必刻意压抑自身合理需求去迎合“同甘共苦”的道德绑架,员工也不应该仅凭身份标签就否定老板的付出与善意。这样看来,只有打破对立思维,才能构建起相互尊重、彼此成就的职场生态。

  不得不说,这场看似偶然的舆情事件,可能折射了当下职场关系中深层次的认知困境。要承认,老板与员工并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而应该成为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的伙伴。所以,俞敏洪致信争议引发舆情的价值或许在于,让更多人意识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可能才是化解职场矛盾的关键。而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抑或社会公众,也都应该多一点换位思考,少一点标签化偏见,让职场沟通回归真诚本质,让企业发展建立在共生共赢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舆情争议反复上演,让每个职场人的努力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作者:原平方,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

关键词
老板 员工 职场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