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羽木

近日,有网民发帖称,江苏盐城尚城雅居小区物业张贴通知称,将在地下车库投放剧毒物品来治理遛狗不清理粪便行为,同时将毒杀野猫野狗。此事引发争议后,11月18日,小区物业负责人回应:只是警示,实际并未投放,效果不错。
根据涉事物业负责人的说法,事因是该小区内长期存在业主遛狗不清理粪便、居民投喂流浪猫狗等问题,尤其是在地下车库遛狗且不清理粪便,导致车辆轮胎沾染狗尿锈蚀、居民踩踏粪便投诉频发。物业曾多次在业主群发布文明遛狗提醒,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才于今年9月发布了这则通知,实际仅是想起到警示作用,不会真的投放剧毒物品。
从公开报道看,试图通过发布类似“投毒”通知来警示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物业,并非仅此一家。尽管这些做法明显过激,且有违法嫌疑,但此类极端行为的时有出现,恰恰是当前不文明养犬治理困境的一个现实缩影。
近些年,各类不文明养犬行为与社会正常生活及管理秩序的冲突,可以说已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近日还有媒体报道,四川成都一名女子骑行时被未拴绳的宠物狗绊倒,头部着地流血。这背后的一个现实背景是宠物数量的激增。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已达1.2亿只。可以想象,如此庞大的基数,意味着即便只有一小部分饲养者未能遵守文明规范,也足以对现实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巨大干扰和挑战。
关于如何应对,相关讨论其实已经非常充分,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如不少地方的管理条例已细化到狗绳长度、遛狗时间等具体环节,总体趋势是提高养犬门槛、加强行为约束。但这里面依然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治理资源的配备和规则的完善之间仍存在明显的断层。以小区地库遛狗不清理粪便现象为例,物业既缺乏执法权,又难以实现全天候监控,常规劝导必然效果有限。但相关执法部门同样也因资源有限,难以对社区内的不文明行为做出及时反应。这种治理真空使得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就必然放大极端应对行为出现的概率。
所以,对于不文明养犬行为的管束和治理边界及其责任的划分,依然需要进一步明确。如针对小区内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厘清社区、物业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顺畅的投诉响应和违规处理机制,让每个责任主体都清楚知道,问题发生时应通过何种途径解决,也让饲养者对自身行为的后果有更明确预判。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养犬文明意识的普遍觉醒。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一个社会对宠物的包容程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犬群体的自律程度。套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越自律,越自由”。也就是说,宠物饲养者越是能够自觉守好文明养犬边界,尽量减少对他人和公共环境的影响,就越能让宠物获得更多“自由”。比如,一些城市在公园内专门开辟遛狗区,正是对文明养犬的积极回应。所以,站在饲养者的立场上,如果真的爱惜自己的宠物,就应该真正以文明的方式饲养他们,这是对宠物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未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人对宠物情感需求的上升,宠物数量还可能继续上升。这一背景下,构建一个人宠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这既是对公共治理能力的长期检验,也是对社会养犬文明发育速度的考验。总的来说,精细化的管理规则与成熟的养犬文明,是减少极端治理行为、缓解人宠矛盾的基础。管理细一些,养犬文明多一些,极端治理行为就会少一些,人狗矛盾也会缓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