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打2940针生长激素致糖尿病,谁之过
来源: 长城网  金宇
2025-11-14 19:34: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金宇

  “每天打四针胰岛素,打了2940针。”近日,河南郑州的一位家长李女士反映,两年前,当时12岁的儿子因身材较同龄人矮小,到医院检查,被医生误诊为“矮小症”,结果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半年后,却被确诊I型糖尿病。

  家长提供的司法鉴定书显示,医院对患儿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且过错与患儿的损害后果存在一定因果关系,过错为次要原因。当地卫健委称,相关事宜已转交涉事医院处理:“案件审理完成后会根据法院判决,对当事人(主治医生)进行相应处罚。”

  应该说,这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孩子白白受苦,还不幸患上了糖尿病,涉事医院和医生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考虑到孩子还是未成年人,这段经历恐怕会给他的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因此,在专业性和道德层面都有欠缺的当事人,理应受到严厉的批评。

  此事被媒体报道后,也有一些网友批评家长“病急乱投医”。其实,家长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确实也有不得已的地方。因为孩子如果真的缺乏生长激素,不及时进行药物干预,等到骨骺线闭合后,就有可能低于正常身高。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也不希望自家孩子受苦,也不可能不为孩子今后的成长着急。因此,没必要太苛责家长。

  当然,也有必要提醒更多家长,就算孩子真的得了“矮小症”,生长激素也并不是万能良药。医学专家早已指出,至少目前来说,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对症下药才有效果。而那些滥用生长激素的情况,对部分孩子可能有效果,但有时也可能做了无用功,不仅浪费了大把金钱,还可能给孩子健康留下隐患。在这起事件中受苦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事还有一个值得追问的地方——为什么半年之内会打那么多针生长激素?医生的误诊到底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某些医生为了利益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故意鼓动一些有焦虑情绪的家长给孩子打针。不仅如此,部分医药代表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在高回扣的驱使下,产生了定价越高销路越好的现象。因此,此事到底是什么情况,背后是否有利益驱动,也应该给家长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起事件也应该再次引发公众的思考:一个孩子,到底多高才算是“正常”?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的答案。一米六的羡慕一米七,一米七的羡慕一米八,真要这么比下去,那就没有底了。一旦家长和孩子陷入焦虑的泥潭,就会越想越焦虑。因此,与其为了达到所谓的“完美身高”去折腾孩子,倒不如让孩子认识到,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高度,都不可能由身高来决定。说到底,让孩子拥有正视偏见的勇气,可能比打生长激素更重要。

关键词
生长激素 糖尿病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