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须谨防“一刀切”式过度风险防控扰民
来源: 长城网  宋潇
2025-11-13 20:05: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宋潇

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图片来源:“周筱赟律师”微信公众号

  据央视新闻报道,律师周筱赟在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取现4万元(用于朋友婚礼随礼),但在柜台办理时被反复盘问,要求登记资金用途、查询过往流水。最终,周律师放弃取款。该事件曝光后,引发热议。

  周律师的遭遇,相信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但鲜有人追问:这一要求是否合理?又是否涉及过度防控、侵犯储户隐私权?

  抛开律师的身份来看,周筱赟是一个普通的银行储户,而4万元的取款数额也并不算特别巨大,远未达到央行规定的大额现金交易报告标准(个人存取款超过5万元才需登记)。即使考虑到各地可根据情况调整阈值,但银行如此兴师动众,对这笔并无“法定上报义务”的交易进行如此严格的审查,已超出合理范围。

  实际上,此事再次凸显当下不少机构,在借“反诈”之名行“一刀切”的措施。表面上看,银行对储户的存取款似乎是在尽职履行反诈义务,但细究整个过程,却发现其充满了值得玩味的不合理之处。一方面,银行要求客户将资金用途细化到“买什么”,甚至要求提供上个月的流水以及资金的来源等,明显超越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合理边界,侵犯了客户隐私权;另一方面,当储户对这样的要求进行合理质疑时,银行选择报警,随后又在反诈中心未出警后迅速改口,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暴露出银行自身对所谓“风险”判断的不确定性。

  从个体事件延伸看,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反诈工作力度加大,不少普通人在银行办理业务时都遭遇过类似困扰:比如,有老人提取养老金时被反复盘问,有商家在取现时被要求证明甲方的身份以及资金的用途,有年轻人在给父母转账时被要求提供关系证明,有小企业主发放工资被暂停交易……这种层层加码、“证明‘我是谁’”的闹剧,不仅折腾储户,也折腾柜员。

  我们不能否认反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当事人周筱赟所说,他理解银行在处理资金快进快出时,在后台会被标记为“异常”,但当合理的风险防控演变成过度防御,当必要的客户审查升级为全面怀疑,问题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承担着服务客户和管理风险的双重职责,二者本应平衡兼顾,而非偏废其一。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过度防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银行对责任风险的规避心态?即使这可能以牺牲客户体验和合法权益为代价?如果金融机构可以随意以“反诈”为名,对合法交易进行干预和审查,那也太可怕了。今天银行可以问你取4万元“买什么”,明天就可能是问你每一笔消费的细节。

  当每一位普通人都可能受到银行过度防御影响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防范风险与尊重权利之间,社会该如何寻找那个至关重要的平衡点。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当出台更为明确的指引,厘清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合理边界,防止“一刀切”式的过度防控;银行应当优化风控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避免将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低风险客户和交易上;同时,也应建立有效的投诉和救济机制,当客户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便捷的渠道寻求公正解决。

关键词
银行 一刀切 取款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