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韩新新
“怎么回事,要不要叫救护车?”近日,石家庄公交司机阴海伟在驾车进站时发现一位大妈面部朝下趴在地上,他没有丝毫犹豫:停车、下车、背老人上车……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展现出一位公交司机的职业素养与古道热肠。
作为公交司机,阴师傅需要仔细观察路况,保证安全行驶、停靠站台。这份职业带来的高度专注和敏锐观察,让他能在准备进站的瞬间,立刻捕捉到蜷缩在站牌下的“异常”身影。
更值得称道的是阴师傅行动中的担当与温度。面对一位素不相识、倒卧在地的大妈,阴师傅下车查看的行为,传递出最本能的关切。而将大妈背上车这一举动,则展现出他于工作职责之外的主动承担的道德勇气。在车厢内,他不仅提供药品和水,更细心观察老人状态,并决定将其带回场站联系家属,体现了救助过程中的周到与持续关怀。
在“扶不扶”等顾虑犹存的语境下,阴师傅展现出的这份“毫不犹豫”尤为珍贵。那这份珍贵的背后,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
我们看到,一段时间以来,“石家庄公交”微信公众号上记录着许多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暖心事,近一周时间内,就登载了10位司机的“凡人善举”——拾金不昧,抬坐轮椅老人上下车,帮突发疾病乘客拨打急救电话……“公众号发布好人好事”这看似简单的举措,却传递出明确的价值导向:做好事被鼓励、被赞赏,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对于每位公交司机而言,这形成一种精神层面的正向激励,增强了他们的道德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公交司机这一职业身份带来的安全感,也让他们在做好事时少了许多顾虑。车辆本身是移动的工作场所,有监控记录;公交公司作为组织实体,能提供背书;车上乘客又是天然的见证者。这一切,无形中构筑了一道“信任屏障”,大大降低了行善者可能遭遇误解或讹诈的心理成本和现实风险,让善意有了落地的“底气”。
如何让这样的凡人善举更多涌现?个体自觉的善念是基础,营造让善念能顺畅转化为善行的环境也很关键。一方面,需要更多企业将鼓励和保护员工善行纳入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和精神激励,为“做好事”撑腰鼓劲。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仍需持续完善保障机制,如细化落实相关法规条例,普及急救知识,完善公共场所救助设施,努力为所有人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提供更多便利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