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吴睿鸫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提到,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这项公共政策的初衷清晰可见,即通过错峰休假疏解旅游压力、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成长契机。然而,在“放假总天数不变”的框架下,春秋假要真正发挥价值,还需要配套措施的同步支撑。否则,春秋假很可能陷入“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实施困境,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学生而言,在寒暑假期之外设置短假,既能舒缓持续学习的压力,也能让学生们在春秋两季走到户外、参与社会实践,这与“双减”政策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导向高度契合。对社会而言,春秋假能有效将寒暑假出行高峰期旅客分流,激活非旺季的文旅消费市场,缓解假日旅游的“潮汐效应”,为文旅消费持续注入动力。
但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解决“家庭时间错配”的现实梗阻。此前杭州曾出现家长建议取消春秋假的呼声,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往往无人看护,孩子的假期成了家长的“焦虑期”,不仅无法实现亲子陪伴的教育价值,更谈不上通过家庭出行释放消费潜力。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起政策协同与执行保障的双重支撑体系。在制度设计层面,地方政府应建立教育与人社部门的联动机制,将春秋假安排与职工弹性休假权利同步明确。这里可借鉴部分地区“带薪休假与小长假连休”的经验,允许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在春秋假期间优先申请休假,或探索“分段休假”“错峰休假”模式,让家长能灵活调配时间陪伴孩子。为解决家长“看护难”的问题,杭州正在尝试为春秋假期间的学生提供免费校内托管服务。学校专门配备老师参与管理,在做好看护的同时,合理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让孩子得到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杭州的做法,也可作为过渡性配套措施在全国推广,为无法及时休假的家长兜底。
更为重要的是,强化带薪休假制度的刚性执行。当前,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带薪休假落实难”的问题,这也可能使得春秋假的配套政策沦为“纸上福利”。劳动监察部门应将“职工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纳入重点监管内容,对违规损害休假权益的行为依法查处,同时建立企业休假保障激励机制,让弹性休假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积极选项而非负担。唯有让带薪休假从“权利清单”变为“现实福利”,春秋假才能真正打通从政策设计到民生实效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