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吐槽西贝”争议升级,别让“预制菜”遮蔽真问题
来源: 长城网  毕舸
2025-09-12 19:32: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毕舸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因预制菜问题掀起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后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线索。西贝创始人强硬表态“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则针锋相对,称已准备好,还把这场争端上升到推动行业立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层面。这场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成为舆论焦点。

  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家近年来对预制菜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持续加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此后《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将预制化食品列为新经济增长点。

  在地方层面,广东打造“预制菜之都”,河南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模式,山东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显然,预制菜正成为一个蓝海产业。

  国家扶持预制菜,是看中其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也契合现代家庭便捷、多样化消费习惯,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

  然而,扶持预制菜产业的同时,国家也明确要求公示预制菜信息。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中,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规范生产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这一系列举措,核心就是做好预制菜的质量管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罗永浩等消费者对预制菜敏感,焦点正在于知情权。消费者走进餐厅,有权知道菜品是现做还是预制。若餐厅隐瞒使用预制菜,消费者花着现做菜的钱,吃着预制菜,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就像罗永浩所说,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对自身知情权的正当维护。

  此次风波引发网友高度关注,也与西贝过往菜品价格争议脱不了干系。2021年,西贝因“一个馒头售价21元”“一份花菜59元”登上热搜;2023年,莜面蒸饺3只29元又遭网友吐槽。西贝虽回应称用有机原料、有复杂工艺,成本高所以贵,但许多消费者并不完全买账。这也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西贝此次风波,还牵涉中高端餐饮行业产品和服务是否“物有所值”的讨论。毕竟,如果付出了现制菜的高价,获得的是预制菜、或者类似预制菜的体验,消费者显然无法接受。

  另外,西贝创始人称,罗永浩吃完后当面说“挺好”,结账时还累积会员积分,试图以此证明消费体验不错。但罗永浩解释,说“挺好”是对服务员的礼貌客套。这背后反映出商家与消费者对消费体验认知的巨大差异。商家不应一味沉浸在自我认知的“优质服务”中,却忽视了消费者对菜品品质最真实的感受。

  罗永浩将此事拔高到推动行业进步和立法完善层面,并非夸大其词。这场风波不只是与西贝的“个人恩怨”,更是关乎整个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共事件。若能借此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地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厘清大家对于预制菜范畴的认知,消费者就能在消费前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商家也会在更透明环境下竞争,行业才能良性发展。

  毕竟,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信任一旦崩塌,企业再大的招牌也难挽回颓势。这场“预制菜”风波,该让餐饮行业好好反思,如何平衡价格、品质与消费者的知情权。

关键词
争议 餐饮 预制菜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