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张同
据媒体报道,9月10日,湖北襄阳施营小学的校长一大早前往校门口,拦截学生给老师带去的教师节礼物,引发舆论关注。
该校长告诉记者,此次拦截的是学生购买的礼品,而他们动手制作的礼物,比如贺卡等,则可以自行送给老师。
对于此事,有人点赞校长有担当,避免了教师节变味;也有人觉得“拦截”太冷漠,让孩子的心意被“浪费”。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现场教育。
教师节送礼,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来说,常常有一种隐形的心理压力。送,担心礼太轻显得不够尊重;不送,又怕老师“另眼相看”。即便绝大多数老师从未有过这样的要求,但部分家长总存在这种不必要的焦虑。正因如此,教育部门年年强调,教师节不许收礼,学校也层层传达“谢绝礼品”的要求。
然而现实中,总有部分家庭出于“人情”的考量准备礼物,结果使得原本表达感恩的节日,变成了比拼礼物的节日。施营小学校长的拦截,其实拦下的正是这种“人情的负担”,避免了孩子和家长在攀比中产生新的焦虑,让老师们免于不必要的尴尬。
与“买来的礼物”不同,孩子亲手做的贺卡、手工小物件,被允许送给老师。其中的分寸感值得细品。教育的核心,从来不在于物质,而在于情感的交流。孩子一句真心的祝福,哪怕只是一句“老师辛苦了”,都是真实而珍贵的谢意。
该校长的做法,实际上把教师节还原成了教育本该有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价值观教育”。孩子们通过这件小事,学会了区分“心意”与“人情”,理解了“情感”可以用纯粹的方式表达,这比任何课堂上的说教都更有力量。
不能忽视的是,社会对于教师职业向来有一种特殊的期待,要求老师既有专业的教书育人能力,又要有超越功利的道德感。然而,当这种期待与社会的人情文化交织,就容易出现矛盾。教师节送礼的风气,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
事实上,老师们最希望得到的从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学生的成长与真心。教育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也正是为了避免师生关系被异化成“功利交换”。施营小学校长的做法,不仅是对规定的落实,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守护。
这件事也提醒社会,好的教育生态不是靠一纸禁令就能维持的,而是需要管理者的实际行动。没有这样的“拦截”,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家长的压力与老师的尴尬依旧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动能够逐渐塑造新的社会风气。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理解并接受“教师节不必送礼”,真正的转变才会发生。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老师并不会因为有没有礼物而区别对待;要让老师们放心,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会被误解为“期待回报”;要让家长们轻装上阵,把心思放在孩子的教育上,而不是礼物的攀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