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韩新新
“这钱不是我的,我必须还给他!”据河北广播电视台报道,近日,河北曲周卖蒜的徐建芳大姐回家查账时,发现一位山东蒜商因操作失误多付给她一万余元。怎么办?她决定跨省寻人,一分不少退还!
了解徐建芳的寻人退款过程,我们发现她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却让人从中看到了朴实无华的道德担当。徐建芳遇到的山东蒜商是一位流动摊主,她没有对方的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对于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找到仅有一面之缘的人,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如此,徐建芳也没有选择将这笔“意外之财”归为己有,而是积极克服困难,坚持要找到对方。可以说,徐建芳的行为没有任何监督、胁迫或利益算计,完全是其发自内心的“对错”判断。因为她“觉得不对”,所以她要退还不属于自己的那份钱,体现出坚守诚信的道德自觉和定力。
诚信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徐建芳想把钱还给“手滑”的山东蒜商,不是说说就算或等待对方发现找来,而是借助媒体寻人,并且从河北辗转到山东,跑了一百多里地,当面退钱。徐建芳的到来,也让正为此事发愁的山东大哥十分激动,连连道谢。这种不怕麻烦、主动作为的态度,让我们看到捍卫诚信的行动力。
归还钱款后,徐建芳脸上释然放松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她最初寻找山东蒜商时的急切,“如果(钱)在我这,我吃不好睡不好。”跨省退钱后,她卸下了心中的担子,获得了超越物质得失的精神满足,展现了道德行为带来的内心安宁、愉悦。
徐建芳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她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身边儿事,可观可感可触。这让大家知道,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平凡人身上,存在于日常选择中。这一行为也有力反驳了“世风日下”“好人难做”等消极论调,如同一股清流,告诉人们诚信、善良等基本道德价值从未消失,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场诚信奔赴,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处理得失时,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律令;启示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出发,拾金不昧、信守承诺、诚实经营……共同守护社会的诚信基石,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