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机场工作人员在进行充电宝检查,一旁的自弃盒中已有不少充电宝。图片来源:九派新闻
连日来,充电宝话题成为舆论焦点: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多家充电宝企业发布相关品牌召回令……与此同时,有网友曝光,一些号称“机场货源”的低价充电宝,疑似流入二手市场。
近日,针对外界的相关疑问,中国民航局作出回应。如就为何民航部门发布的紧急通知没有设置分步管控的“缓冲期”一事,中国民航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充电宝召回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过程,出于航空安全风险管控的紧迫性,最大限度降低航空运输中充电宝带来的安全隐患,便发布了对相关充电宝的“拦截”通知;至于被机场拦截下来的不合规充电宝到底会如何处置,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场将设置旅客充电宝自弃、暂存区域以及寄递服务。同时,充电宝在暂存、转移、回收等环节,将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其流向可追溯,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
应该说,民航局的释疑,体现了直面问题的态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对航空安全和旅客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这种情况下,在民航领域对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实施“禁飞”,显然是保障民航安全的负责任之举。
只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日用品”,充电宝被“禁飞”,的确伴随着一系列“连锁反应”。被机场“拦截”的充电宝是否只能默认丢弃?如何防止其流入二手市场?而未被3C认证的充电宝到底还能不能用?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到“新规”保障安全初衷的实现。
客观说,为了民航安全而对一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或不合规范的充电宝予以“禁飞”,这一点社会的接受度其实是比较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必要的配套服务。社会对新规的适应难免需要一个过程,被“误带”到机场的充电宝,机场方面“拦截”后主动做好相应的保管、寄送服务,以最大程度减轻乘客的不便和损失,就很有必要。
另外,规范那些“拦截”后被乘客弃置的充电宝的处置流程,同样不容忽视。且不说,随意处置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旦流入二手市场,更可能让“问题产品”的安全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这与相关产品的召回和对充电宝市场的规范,无疑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冲突。因此,机场方面有必要严格执行被“拦截”充电宝处置的可追溯机制。
更进一步看,充电宝管理新规的执行,还需要强化监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协同跟进。比如,根据相关规定,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已明确在2024年8月1日后就不得再销售,那么如今市场上是否还存在不合要求的充电宝产品?相关企业的生产标准又是否“与时俱进”?这些都应该通过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来加快整个行业规范程度的提升。否则,一边是不合标准的产品依然在生产、销售,一边是使用环节的种种禁令,这不仅将加剧消费者的困境,也不利于真正提升充电宝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从而在源头遏制充电宝的安全风险。
说到底,有效控制充电宝带来的风险,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但要最大程度兑现治理初衷,需要多一些服务心态和协同思维。唯有各个环节实现有机联动,才能形成安全隐患的闭合治理,把好事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