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新学期,新活力。2025年春季学期,天津、湖南、河北等多地出台新举措,要求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体育活动“加时”,这一新举措与之前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的规定形成呼应,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切关怀,也折射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
学生参与“阳光跑”活动。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加重,体育锻炼时间被不断挤压,体育课甚至经常被主课挤占。当学生被“圈坐”在教室的方寸之间,不仅会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下滑,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
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约19%的6岁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面临超重和肥胖;202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平均年龄为13.41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人。从多地中小学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到要求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一次次简单的变化,都是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推动和促进,预示着从“唯分数论”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课间休息不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体育活动也不是“浪费时间”,充足的休息和运动时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将体育活动时间制度化,承载着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初心。在中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将受益终身。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不是简单“玩闹”,而是要有依据参照,科学、有效、安全地动起来。比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能、适应能力都不一样,“适合什么体育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如何保证安全”都是亟待按实际情况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外,如何协调体育师资和运动场地?如何在保证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始终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身上有汗、脚下有力、眼里有光的学生们,将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