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近日,民政部发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这是国家层面关于家庭养老床位的首个服务标准。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探索为居家失能老年人建设具有连续、稳定、专业服务功能的家庭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的及时发布,为各地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及开展相关服务提供了细致的工作指引。
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呼应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心愿的有力举措,是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规范发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有着深刻的民生意义和时代意义。
工作人员照料失能老人。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中,居家养老的作用无可替代。面对很多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排队者众多的骨感现实,居家养老必须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强居家养老基本规范、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把居家养老体系构建得更完善,让更多老年人免于折腾、享受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养老服务,是题中应有之义——既配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为其“分忧”,也积极探索和建立一种新颖的养老模式,造福广大老年人。
应该看到,许多失能老年人亟需更加专业更高质量的居家照护服务,这一需求指向着一个庞大的服务市场。但由于家庭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养老服务还不够规范,一些家庭对家庭养老服务心中没底。
换言之,要引导群众改变对“机构养老”的过分依赖,主动接受家庭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必讳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一,家庭照护能力面临极大考验,经验和技术不足、适老化改造滞后等,让很多家庭成员陷入忙乱和困惑;其二,公众对于相关领域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人才配置不足,存有集体隐忧。北大教授胡泳经历过长期照料失能母亲的过程,他为此写下多篇文章分析“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提及社会对家庭照护者未能提供足够有力的支持,引发共鸣。此外,政策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对此,《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关切了诸多现实难题,也给出了解决之策。该文件不仅明确了家庭养老床位功能定位、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对象和主体,更明确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内容、程序及要求,要求通过将上门照护与远程支持、智能辅助等手段结合起来,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照护服务。同时,针对上门照护服务,明确饮食照护、环境清洁等基础生活照护服务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内容及要求。在服务流程上,也提出了一系列程序性要求。这就有助于消解认知盲区、扫除障碍和阻力,加快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从“家庭照护”到“专业照护”的目标。
规范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终极目标”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迈入佳境。这一要求牵连着技术层面的改良,也关涉着养老理念的更新和升华。为此,必须不断加大政策支持、资源调配和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更稳定、更专业的家庭养老照护服务和更宜人的氛围,让居家养老者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