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之变”系列评论⑥|守水护水,绘就“河清湖美”新图景
来源: 长城网  芦静
2025-11-06 15:12:37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水利厅专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杨蕾 摄

  向107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超218亿立方米,形成最大有水河长4655公里、水面面积306平方公里,永定河连续实现全年全线有水,大运河、滹沱河、滏阳河等50条河流全线贯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100%……11月6日,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水利厅专场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河北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这改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真切地反映在群众亲水乐水的笑脸中。曾几何时,砂坑遍布的滹沱河,连年干淀的白洋淀,污染严重的衡水湖,令人直摇头。而如今,蓝绿交织的滹沱河,清波荡漾的白洋淀,候鸟翩跹的衡水湖,美景就在眼前。市民游客或泛舟水上,或沿岸骑行,或在河湖边露营,好不惬意。

  “生态疮疤”何以变得风景如画?答案就在河湖管理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的功夫中。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十四五”以来,河北以强化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强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五年来,河北向白洋淀补水57.8亿立方米,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整治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5279处,拆除违建411.3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废渣31.1万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8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9.77%。

  河湖长治,方能碧水长流、业兴人和。从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将河湖作为自己的责任田到企业、校园、社区涌现一批“民间河长”,从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广泛应用到与京津开展联合巡河、联合执法、协商共治,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渐成常态。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省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55条(个),石家庄险隘河、衡水湖等5个河湖成功入选水利部、财政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试点。

  水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发展的源泉。近年来,石家庄市分三期启动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与此同时,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引导城市新兴功能向滹沱河沿线聚集,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布局;邯郸市通过清淤、疏浚、筑堤、植绿、调蓄,每年有针对性实施治水项目,持续改善滏阳河水质,润泽沿岸的乡村和农田;秦皇岛市针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实施汤河、洋河、南河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17条山洪沟治理项目,有效改善河流生态环境,降低山洪灾害风险……实践表明,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文章”就能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

  水质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治水兴水决策部署,努力将“生态好水”转化为“经济活水”“幸福之泉”,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更多贡献,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与韧劲。

关键词
河北,河湖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