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为深入了解民众诉求,北京一副区长骑着电动自行车实地体验沙河地铁站早高峰,试图在5分钟内找到规范停车位,结果却遭三连拒:“没地停了”“这不让停”“人行通道不能停”。尽管地铁西侧有大型停车场,但“超过100米”的距离对赶时间的上班族而言却是难题,要答好这道早高峰非机动车停车考题,并不容易。
副区长遭遇“三连拒”并非工作人员刁难,而是过度拥挤的停车地带无法空出停车位。工作人员做出停车引导,是为了制止不规范停车。事实上,沙河地铁站非机动车停车难由来已久。早在2021年8月,就有媒体报道了大批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无序存放令居民通勤受阻的乱象。几年下来,虽然乱停乱放现象有所减少,但“无处安放的非机动车”依然十分扎眼。
副区长遭遇“三连拒”,反映出停车设施建设滞后于停车需求增长的根本矛盾。根据沙河镇公布的数据,沙河地铁站是地铁昌平线上的客流大站,全天客流量约9万人,早高峰期间进站乘客高达2.6万余人,非机动车骑行接驳乘客众多,地铁站周边现停放非机动车约10000余辆。无疑,副区长的实地调研结果再次提醒:在停车位缺口很大、停车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引导停车的工作人员再辛苦,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当然,当地已有“破局”之策。据《北京日报》今年5月报道,沙河地铁站非机动车停车楼,计划于今年三季度开工,预计明年一季度投入使用。建设过渡期间设置五处临时场地,可保证日均1万余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临时停放场地距离地铁站约在50至400米间。这一前景令人期待。不过,副区长调研时也切实感受到了停车距离远带来的不利影响,如何通过统筹治理或规划,让停车更便捷、更省时,依然是不可绕过的考问。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副区长的实地调研都很接地气、很有价值,通过调研,不仅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还加强了干群联系、沟通了政心民意。
要解决民生疾苦,就该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假如领导干部不去地铁站体验一番,怎么可能知道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难题在哪里?假如政府部门习惯于在办公室了解民情,就很难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群众的痛点和难点。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拍脑袋”项目,造成好心办坏事、群众怨气满腹的后果,一大原因就是决策者远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离现场,形成研判误区或模糊地带,影响了决策和落实的科学性。其间,还有个别领导干部漠视民情民意,刻意在群众和政府之间设置“堵点”“路障”,导致沟通不畅、对接不灵、破题不力等问题。
两相对照,更显出“把调研报告写在现场”的价值和意义。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担当作为是党的优良作风,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近年来,“副处长体验送外卖”“苏州一区安排领导干部体验开网约车”等鲜活样本发出深度提示,领导干部唯有常到现场走走,脚底多沾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