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高考后的平静,锚定生活新方向
来源: 长城网  任冠青
2025-06-25 17:02:23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

结束考试的考生跑出考场。

  近日,随着各省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关于“查分后全家喜极而泣”“考生超常发挥考了700多分”的新闻多了起来。其实,在少数激动人心的“高分故事”之外,平均水平、平静结束,才是大部分人的高考。当高中生涯结束,毕业生们如何调整心态,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过渡期”,同样值得关注。

  不少毕业生发现,当精神紧绷、不断倒数的高中生活戛然而止,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似乎跟想象中有些不一样。在最后冲刺的日子里,有人曾畅想和朋友通宵打游戏,放飞自我、染个“妈见打”的发色,或是丢掉所有的书本和试卷……但是当走出高考考场,当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又会发现一切平静如常。

  面对突然“消失”的跑道,有人陷入了巨大的空虚中,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面对未知的分数和身边人的期望,有人开始患得患失,脑子里满是“考砸了怎么办”“要不要复读”等焦虑想法;还有人开始“报复性放纵”,手机、游戏、短视频一刷便是一整天……

  其实,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因为“突然失去目标”“未来不确定”或“自我审视”而陷入混乱思绪,继而产生焦虑、抑郁、放纵、迷茫等“后高考心理”,这些都很正常。学会正视并纾解这些情绪,锚定新的生活方向,是平稳度过“后高考心理期”的关键。

  首先,要懂得自我接纳,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产生情绪并不可怕,怕的是任由情绪流淌,甚至陷入负面心理的沼泽中难以自拔。正如前文所说的,当按部就班、思想紧绷的高中生活突然结束,一些人产生想“躺平”、放纵、为分数而焦虑的想法,都非常正常。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心理的形成机制,给自己一定的心态适应期,不必因为产生负面情绪而过度自责,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

  同时,毕业生们还需建立新的目标,不断充实日常生活。在高中阶段,学习是主责主业,学生们有着相对固定的日程安排和明确的目标。而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学生们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的自主权,这种突然而至的自由度也会让一部分人感到手足无措。对此,家长不妨鼓励孩子锚定新的生活方向,比如基于自身兴趣,学习一项新的艺术或体育特长;掌握驾驶、烹饪等基本生活技能;与昔日同窗组织社交、出游活动等。当学生投入新的生活节奏中,自然能够找到更多生活的价值支点,不至于陷入无尽的情绪旋涡中。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更自由的大学生活的一种准备。

  还要看到,一些学生之所以会感到未知和迷茫,也与对大学生活的不确定性有关。未来自己要学习什么专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大学生活具体是怎样的,自己究竟能否适应,又应当提前做哪些准备?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和老师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建议,支持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实地探访、搜索调研、与目标院校师兄师姐深度交流的方式,加深对专业和院校的了解。各高校也可以加强专业介绍和新生问题解答,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志愿选择和未来规划。

  总之,过去的故事已经完结,未来,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旷野值得自由探索。坦然面对高考后的平静生活,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发现并培养兴趣,认真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是每个人接下来的人生必修课。

关键词
高考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