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老人乘坐自制电梯上楼。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近日,辽宁葫芦岛一网友拍摄的老人自制电梯上五楼的视频画面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显示,在小区内部,一名老人乘坐的电梯正在上升,运行电梯的线缆一端连接着居民楼,另一端则连接着小区里的路灯杆,随着电梯顶部导轨的移动,电梯也缓慢上升。
一位老人坐在距离地面如此高的自制电梯中,不禁让人为其捏了一把汗。为此,考虑到社区居民和老人的安全,经过多部门协同劝解,老人已拆除电梯装置。
老人上下楼难,是困扰老旧小区多年的难题。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这位老人不仅自制升降电梯,还成功申请了“楼房滑索电梯”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种积极主动解决生活难题的智慧,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便利不等于安全,有没有隐患也远不止“不影响小区居民和车辆正常通行”这么简单。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其设计、制造和安装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从视频画面看,这台形似缆车的自制电梯,运行线缆连接居民楼与路灯杆,虽然在技术上可能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很难保证其完全符合规范标准,安全性和稳定性存疑。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对老人自身造成危险,还可能危及社区其他居民的生命安全。
更关键的是,这台自制电梯的“身份”,还需要打个问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便在自家外墙加装设施,仍需规划审批,否则可能面临罚款。
事实上,类似自制电梯的“土办法”在国内并非孤例。广州一个七旬老汉曾花费3年时间为患病妻子发明“爬楼轮椅”;宁波海曙一小区居民为方便推着肢体残障的儿子出门,把升降梯接入阳台;汉口一小区顶楼住户出资50万元,给全楼装了电梯,并约定每家轮流承担轿厢保洁和电费收取等事宜……这些案例尽显民间智慧,也反映出一个共同社会现实: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是提升居住品质、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2023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但是,加装电梯涉及楼栋每个业主的利益,往往面临着资金、技术、居民意见协调、管理维护等多方面的难题。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解决做优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个“关键小事”,要在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政府部门来说,加大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类似自制设备的安全标准和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职责。此外,社区也应主动介入,组织业主协商沟通,协调各方利益,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安全可靠、符合实际需求的成果。自制电梯虽已拆除,但这位老人和更多居民的“加梯梦”还有待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