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老人帮子女带娃习以为常,而山东一名90后女子主动转账,对帮忙带娃的婆婆表示感谢。她说:“平时都是婆婆一个人帮我们带双胞胎女儿,非常辛苦,所以我们决定每月给婆婆3000元,知道婆婆肯定不会收,这次直接给她转账,这样她就没有拒绝的机会了,这不是工资,是尊重更是感恩。”
老人帮子女带娃很普遍。早几年,有一项针对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32个城市“隔代抚养”现状的调查发现,纯粹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助带孩子的家庭占比为52%;由保姆协助老人一起带孩子的家庭比例为15%;父母一方牺牲职业带孩子的家庭比重为31%。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家庭育儿需要老人帮忙。
老人帮带娃该不该给钱呢?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甚至这几年不少地方法院审理过祖父母向子女索要带孙费的案子。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现实中,有人认为隔代帮忙是很常见的家庭互助,谈钱伤感情;也有人认为,祖辈对孙辈没有抚养义务,不帮是本分,帮忙是情分,支付报酬是对老人劳动的尊重。这两种选择都有道理,但也各自存在引发矛盾的风险,前者的风险是亲情变成“绑架”老人的武器,后者的风险是使老人的帮助异化为“保姆打工”。
如今的年轻家庭面临很大的育儿压力,没有老人帮忙的时候手忙脚乱,有了老人帮忙又因代际差异要解决如何相处的难题。这条热搜的出现,恰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普遍的“生育焦虑”以及在复杂家庭结构中努力寻求和谐的姿态。山东这个小家庭,婆婆主动帮忙,不喊累不嫌烦,给钱还不要;儿媳主动转账,并将之表达为尊重和感恩,而非工资,这样的婆媳关系在满屏互相吐槽的社交媒体上是一股清流,堪称理想型婆媳的双向奔赴,在婆媳大战的家庭伦理短剧风靡全网的时候,也有着特别意义。
这一代年轻人特别有“边界”意识,但边界感强并不意味着亲情疏离、袖手旁观,边界感强是为了让责任更清晰,他们用行动打破“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回归到“互相尊重”的基本维度。
更进一步说,这笔钱也是一个提示:带娃、操持家务、情绪照料等劳动价值应该被更多人意识到。时至今日,这些工作还是更多压在了妈妈、外婆、奶奶的肩头,转账给婆婆,是儿媳对婆婆的善意回馈,也是对“家务劳动”的物质回应。尤其是在性别分工依然存在一定固化的家庭环境中,这种“看见”尤为珍贵。育儿不应是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责任转移,而应该是一个家庭共同承担的项目。婆婆在付出,媳妇在感恩,这个故事里,更不可缺席的应该还有孩子父亲的角色。
这个故事能打动人,是因为它温暖,更因为它真实:付出被看见,劳动被尊重,情感被回应,才是家庭关系长久和谐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