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近日,北京地铁5号线上的不和谐一幕,令人愤慨又动容:一男子因嫌弃旁边乘客衣服沾灰,不停辱骂邻座乘客,此时,一名女乘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随后,女乘客坐在了被辱骂的乘客身边,并轻声安抚他:“没事儿。”
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与尊严。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乘客的日常出行需求,是一个人员密集、流动性强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名男子仅仅因为邻座乘客衣服沾灰,就毫无顾忌地对其频繁辱骂,这无疑是对他人权利与尊严的践踏,将个人的偏见和情绪凌驾于公共道德之上,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女乘客的挺身而出。“我愿意跟他挨着”“没事儿”,几句简单却充满力量的话语,不仅是对无理行为的明确抵制,更是对被辱骂乘客的温暖守护。她的行为传递出一种信号:公共场合不是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面对不公正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目前,辱骂他人男子已被行政拘留。这也再次向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敲响了警钟。纠治不文明行为,法律是“硬约束”,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摒弃偏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营造一个文明、和谐、有序的公共环境。
地铁车厢虽小,却是社会的缩影。近年来,地铁上的不文明行为屡屡成为社会焦点。霸座、辱骂他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背后,是部分乘客对公共空间和他人权益的漠视,是傲慢和歧视的扭曲心态,时刻提醒着我们,文明行为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底线,不能因为外表或者职业等因素就对他人区别对待。
对比地铁辱骂事件中男子的傲慢,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画面时常出现在社交媒体:满身尘土的农民工怕弄脏座椅,宁愿蜷坐在地铁角落或直接席地而坐;汗流浃背的外卖骑手,在商场休息区反复擦拭座椅才敢落座;承担维护公共区域清洁卫生重任的保洁员,在公共卫生间的隔间里休息……这些看似“自卑”的举动,折射出社会尚未完全消弭的身份偏见与无形隔阂,敦促歧视者们摘掉“有色眼镜”,以更加包容与尊重的态度,给予“打工人”应有的尊重与关怀,不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穿着如何。
抖灰尘易去心防难。女乘客挺身而出制止骂人男子,不只是一段暖闻,更是一份相互理解的善良和包容。文明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个“我愿意跟他挨着”的勇气垒砌而成。打破“以貌取人”的偏见,向不文明行为说“不”,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