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品可以散尽,敬意必须长存
来源: 长城网  杨兴东
2025-08-18 19:57: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杨兴东

  8月15日,吉林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内,三名游客嬉笑着将雕像前的酒、水果、馒头等祭品打包带走,并称“够吃一个月”。视频一出,舆论哗然。靖宇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回应“东西拿可以,他不严肃是有点不太好”。

  须知,英烈纪念地不是自助餐厅,任何拿走祭品的行为,都必须以庄严和感恩为前提。

  其一,祭品首先是献给英烈的“心意”,而非无主物。在传统文化里,供奉之后的祭品确实常被分食,但那是在“赐福”的名义下,取者心存敬畏,垂首致谢。反观视频中的三人,嬉笑喧哗、挑肥拣瘦,把庄重仪式当成免费超市,把民族英雄的牺牲当成背景板。将军殉国地的祭品,是老百姓对杨靖宇“以血肉换山河”的感恩,不能被如此轻佻取走。

  其二,英烈纪念设施不是普通景区,而是国家记忆的神圣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不得侵占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设施,不得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法律之所以“开口”,正是因为历史不能被消费,尊严不能被打折扣。嬉笑取食祭品的行为,已触碰“有损纪念氛围”的红线。

  更深一层看,此事折射的是历史记忆的稀薄。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中,以草根棉絮果腹,与日寇周旋五昼夜,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而今天个别游客的袋子里,却装满了他“收不到”的馒头。倘若我们不以为意,下一代或许只记得“靖宇县可以免费拿水果”,却不记得将军为何而死,这是怎样的悲哀?

  因此,不止靖宇县,所有英烈纪念地相关管理方有必要以此为鉴,加强管理:祭品由管理方每日统一收集,可转赠福利机构,也可在举行庄严仪式后由群众有序领取;任何个人不得在雕像前私取私分,违者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训诫或处罚。同时,在英烈纪念地增设讲解员,把“祭品故事”纳入日常宣讲,如“这瓶酒,是一位老兵对司令的思念;这个苹果,是小学生省下零花钱摆上的……”当游客明白每一粒米、每一滴酒都承载着致敬先烈的沉甸甸情感时,也许便不会有人再嬉笑着伸出双手。

  英雄以身许国,我们以心敬之。祭品可以散尽,敬意必须长存。

关键词
祭品 英烈 敬意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