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拐少年”离开了,他的精神照亮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
来源: 长城网  芦静
2025-08-14 18:54: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拄着拐杖的凌崇恩。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近日,一篇题为《一封寄到天国的录取通知书》的文章,感动了很多人。

  这篇文章是一位老师为悼念一位身残志坚的学生而写的:在今年高考中,四川凉山会理的残疾少年凌崇恩以597分优异的成绩,被宁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然而,当这份承载着他所有憧憬的录取通知书送达时,这位不屈的少年已不幸离世。家人、老师与同学们无不陷入深切的悲痛与惋惜之中。

  凌崇恩短暂的生命历程,是一个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励志故事。据这位老师回忆,第一次见到凌崇恩,他右脚严重变形,不能着地,只能拄着两只拐杖前行。“我问他去干嘛,需不需要帮忙,他抬头看我,眼睛很亮,说回寝室,不需要帮忙”“躺在床上还在背稿,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用手指在被子上划”“高中三年,我偶尔遇见他,还是拄着拐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见了我总笑着打招呼”……这些回忆片段拼凑出的,不仅是一个身残志坚的身影,更是一位少年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尽管自幼与拐杖相伴,但凌崇恩对自己的要求从未有过丝毫松懈,超级有礼貌,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可以说,他的每一步前行,都饱含着汗水与坚持,他用拐杖撑起的,是勇气与尊严。挺得很直的背、擦得锃亮的拐杖、洗得发白的校服、永远微笑的面容,仿佛都在无声宣告:残疾可以禁锢身体,却无法禁锢灵魂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凌崇恩曾在演讲中说,他看到一则新闻:一名单脚跳行的女孩,医生用3D打印腿骨模型制定方案,最后能走路、骑车。这让他兴奋不已,觉得科技让自己的梦想不再遥远。“我甚至能够想象18岁的我能够步履轻盈地散步,能够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甚至能在篮球场上跳跃、投篮……”

  然而,梦想还未实现,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凌崇恩已因病离世,永远错过了开启新生活的机会。有人说,如果早点有更好的医疗康复资源,结局会不会不同?或许,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悲痛和惋惜之中,而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用实际行动传递全社会的关爱与温暖,让“拄拐少年”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残疾大学生已超过10万人,近3年,每年有3万余名残疾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如何确保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有效实施,保障残疾学生“有学上”的同时,能够“学得好”,同样值得追问。

  “他没能等到录取通知书就离开了我们。可他讲过的那些话,像种子一样落在了很多人心里。这大概就是崇恩留下的东西——不是奖状,不是成绩,而是那种‘慢慢来,总能’的劲儿……”“拄拐少年”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为身处困境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前行。愿天堂没有病痛,愿他的未竟之志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

关键词
拄拐少年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