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韩新新
8月10日,河北唐山一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一名15岁少年因伤陷入昏迷,心跳、呼吸骤停。危急时刻,唐山市中医医院刘医生为他做了长达40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使其呼吸、心跳平稳,直至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救治。这则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视频是刘医生儿子唐同学发布的。刘医生后来告诉记者,车祸发生时,她正在后方一辆转运病人的救护车上。看到情况紧急,她立即下车,在高温天气下咬牙坚持40分钟,尽力抢救危重少年。她的这份担当也让许多网友深受感动,“40分钟一直不放弃,为救人一命的好医生点赞!”
近年来,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街头抢救突发急病路人的情况,并不少见:男子高铁上突发疾病,河北邯郸中医用“放血疗法”帮他缓解症状;一男子心跳骤停晕倒在地,湖北赤壁市中医医院医生迅速施救;湖南常德,下班医生在超市内紧急抢救心跳骤停老人……
这些专业领域内的见义勇为,体现了医生对职业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突如其来的疾病常常让人防不胜防。关键时刻,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紧急救治,对缓解病情、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医生“就近”伸出援手,更专业也更高效,有利于病患脱离危险,为下一步的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在非工作场所,刘医生等医务工作者没有“事不关己”地选择沉默或离开,而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救人。这份勇气尤其值得钦佩。正像刘医生所说:“我是一名医生,无论什么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全力去抢救的。”这个时候,医生不只是一种职业标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保障。
但我们也会看到,因紧急施救而被误解、产生无端纠纷的状况时有发生,相应提高了救援者的心理成本和现实压力。
为保障医务工作者权益,《医师法》明文提出,国家鼓励医师积极参与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医师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为医生紧急救治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底气。
从社会角度来说,应加强普及急救自救知识,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地开展科普讲座,进行急救技能教学。此举在帮助群众掌握急救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医学素养,正确理解医务工作者的急救行为,减少误解与纠纷。医院则可以对见义勇为的医生进行适当的表彰及奖励,肯定个人,激励他人。对医生个人而言,在非医院场所救死扶伤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示证件、请周围人群拍摄记录情况,也是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的可行之举。
医者见义勇为,拯救的是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意义重大。这些义无反顾值得被赞扬,也理应被“呵护”。唯有如此,更多医者“见义”方能“勇为”“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