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陈白
近年来,品牌联名的浪潮可谓是打破次元壁、席卷各行各业。
从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的携手使得“酱香拿铁”刷爆朋友圈,再到喜茶联名FENDI推出的“喜悦黄”特调、雅迪电动车与三丽鸥家族的萌趣组合,品牌联名似乎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各大品牌竞相追逐的“流量密码”。
那么,在这场看似双赢的狂欢中,品牌究竟在卷什么?消费者又是否真的愿意一直买单?
从营销效果来看,品牌联名无疑为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和破局之道。
传统的营销模式,无论是硬广投放还是渠道深耕,都面临着成本高昂、效果递减的困境。消费者,尤其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早已对铺天盖地的广告产生了免疫力。他们追求新奇,注重体验,热衷于社交分享。品牌联名恰恰精准地切中了这些需求。
它的核心魅力在于“1+1>2”的化学反应。两个原本分属于不同领域、拥有不同客群、承载不同文化符号的品牌,通过一次出其不意的碰撞,瞬间就能制造出巨大的话题势能。这种“破壁”带来的新鲜感,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消费者购买联名产品,很多时候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是一种社交货币。在朋友圈晒出联名款,分享的不仅是咖啡的口味,更是一种“我参与了这场全网热点”的身份认同和社交姿态。这种由消费者自发产生的二次传播,其广度、深度和可信度,是任何商业广告都难以比拟的,从而为品牌带来了指数级增长的曝光度。
更深层次地看,品牌联名其实也算是一场“资产互换”。对于一方品牌而言,它可以借助合作伙伴的影响力,触及过去难以覆盖的消费群体,从而实现品牌年轻化或高端化的战略目标。这种跨界合作,本质上是品牌双方用户画像的叠加与互补,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广泛的拉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联名活动通常以“限量”“限时”的形式出现,巧妙地运用了稀缺性原理,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将话题热度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额。
然而,当这场营销狂欢日趋常态化,甚至变成毫无边界的“万物皆可联名”,联名所带来的稀缺性也在不断下降。
当一个品牌频繁地、无差别地与各路IP合作,其自身的品牌形象就会逐渐模糊,核心价值也会被稀释。消费者会感到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又来圈钱了”的逆反心理。联名的初衷是创造惊喜,但当惊喜变成了流水线式的常规操作,其魅力便荡然无存。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思考的是,联名应该是服务于品牌长期战略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缺乏方向时的救命稻草。每一次合作,都应当基于对双方品牌调性、价值理念的深度考量,确保合作能够真正赋能品牌,而非简单的标志叠加。
更为重要的是,将品牌增长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联名之上,无异于将大厦建于流沙之上。营销说到底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而非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能让一个品牌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永远是其产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初酱香拿铁的成功,固然有营销的功劳,但也不能忽视瑞幸强大的供应链、密集的门店网络以及长期积累的咖啡调制能力。如果联名产品本身粗制滥造、体验不佳,那么营销上掀起的浪花再大,最终也只会加速品牌的翻车。消费者或许会为了一时的新鲜感买单一次,但绝不会为平庸的品质持续付费。
对于一个有志于长期主义的企业来说,一时流量的喧嚣终将散去,品牌的生命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朴素的商业本质: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优质、不可替代的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