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刘浪浪驾驶农机在大棚内运送物资。图片来源:新华社
“下边养蚯蚓,上边栽西红柿”,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返乡创业者刘浪浪与蚯蚓肥种植技术有着特别的缘分。
刘浪浪先前在外打工,因离家远、不自由,之后选择回乡创业。当时正赶上当地政府推广蚯蚓肥种植,“啥也不懂”的刘浪浪不仅把蚯蚓养活了,还将绿色有机的种植模式保持到现在,甚至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他为什么行?源于一种“蚓”力,除了自身的学习琢磨,还离不开政府的帮扶。
近年来,河庄坪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引进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果蔬的优良品种,还破解了山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四季生产“不断线”。望一望当地的田间地头,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科技范儿”十足。而且,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练成了现代农业能手,正成为产业带头人。
谈及未来,刘浪浪准备在种植和销售上同步发力,他表示要将技术传授给更多人。“累并收获着”,说起创业经历,“新农人”齐红同样感慨万千。喜欢鲜花的她,在河庄坪镇把花卉种植做成了事业,下一步的目标是深耕乡土,给村里的务工人员添一份“养老钱”。
引进技术,开拓销路,既让当地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还有效提升当地产业的竞争力,河庄坪镇的实践生动地说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需要对科技和人才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而一边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一边带动更多农民拓宽增收路,刘浪浪们的故事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随着各地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然而,放眼全国,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从长远看,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有效提高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为有志之士回乡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乡村振兴,也是一个造就人才成就人才的舞台。当前,“新农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但也要看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资金短缺、专业知识不足、销售渠道有限等诸多挑战。要让“新农人”在发展乡村产业、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延展农村产业发展链条,打通人才下沉一线的渠道,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希望的田野上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