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3月份以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开始进入“井喷期”。而随着马拉松赛事热度的升温,另一个话题也再次引发关注。有媒体报道,在无锡马拉松赛场上,一名职业“私兔”陪跑的收入达到了6000元。并且,其3月内每个周末的“私兔”服务都已被预订,“这个月收入应该能达到4万多元”。同时,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为了达到比赛目标找“私兔”服务的跑友和服务者大有人在,明码标价也不新鲜。
选手在比赛中奔跑。
马拉松赛场上的“兔子”,是行业内对于配速员的一种形象说法。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和速度完成比赛,给其他参赛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参照,帮助他们更好掌控比赛节奏。其中,又有“官方兔子”和“私人兔子”的区别。前者是赛事组委会统一遴选的配速员;后者则是由参赛者私人寻找的配速员,并且不少是以有偿的方式“雇佣”,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其更好实现参赛目标。同时,相对于“官兔”,“私兔”所提供的服务一般更多元,包括赛前的训练,比赛过程中的拍照、递送补给,赛后的运动恢复等。
在国外,“私兔”其实早就有之。近年来,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氛围不断升温,“私兔”也开始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如去年,合肥马拉松组委会就怒发公告指责“私兔”扰乱赛事秩序。这一次,当“私兔月入四万”的消息引发关注后,也不无声音质疑,这是否会让商业化威胁到马拉松赛事的公平性?
对这一现象,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私兔”参与相关赛事,前提还是要遵循最基本的赛事规则,不能对正常的比赛秩序造成“干扰”。如“私兔”着装等方面就应该与“官兔”严格区分开来,避免造成误解,扰乱其他参赛者的节奏(之前合肥马拉松就存在这种情况),或是与赛事赞助商的权益相冲突。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夸大“私兔”对于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和商业化程度。
要知道,从方方面面的因素来看,“私兔”都注定只能是一个极少数的群体,不可能发展到太大的规模。比如,从供给侧看,大型马拉松赛事都需要通过“抽签”来获取参赛资格,而多数“私兔”要想真正职业化,就必须靠非常突出的成绩拿到赛事的直通名额。也就是说,“私兔”多半是高段位跑者的“游戏”;从需求侧看,聘请“私兔”需要支付不低的费用,也只能是少数大众跑者才能承担的,或者说才有这个需求。因此,在一场动辄数万人参与的马拉松赛事中,几位“私兔”对赛事公平性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事实上,一些高级别的马拉松比赛中,赛事方也会给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请外国国籍的“私兔”,并给予报酬,以帮助他们冲刺最好水平。
再来看所谓的“私兔月入四万”,该说法引发关注本身就要警惕一种“棒杀”的倾向。因为,马拉松赛事有着较强的周期性,个别“私兔”在比赛旺季“月入四万”并不等于是一种常态化的收入,更不能代表所有“私兔”的收入水平。对此,外界大可以“平常心”来看待。
一句话,只要合乎赛事规则,对于“私兔”及个别跑者聘请“私兔”的行为,不妨多些包容。它一则能够满足一些跑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对赛事的参与积极性;二则也能让一些有实力的跑者多一种能力“变现”机会。这些都未尝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