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橘子”高价售卖,奇葩商品为何屡成“流量密码”
来源: 长城网  成平
2025-03-24 09:50:24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成平

  近日,“发霉橘子被标价售卖”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关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显示,这些发霉橘子标价几十元或者几百元不等,有的甚至标价上千元。橘子表面布满了绿毛和黑斑,明显已经变质。

bf5e2efb5cfaeeb5d3e7a946603001e.jpg

  这种看似荒诞的交易并非孤例,此前平台还出现过“酒瓶里长的霉菌”“酸奶霉菌”“茶叶霉菌”等等,霉菌的种类从食品水果到生活物品,千奇百怪让人大开眼界。这些本应被丢弃的变质物品,摇身一变成了“科研材料”“艺术藏品”,甚至被炒作至上千元高价。此类现象不仅折射出网络文化的荒诞性,更暴露了平台监管漏洞与公众健康意识的薄弱。  

  从表面看,发霉橘子的买家群体似乎存在一定合理性。部分高校师生或科研人员将其作为实验材料,用于观察霉菌生长或研究食品保鲜技术,而艺术爱好者则被其独特形态吸引,试图通过霉变痕迹创作装置艺术或摄影作品。然而,专家指出,正规实验室通常使用标准化菌种培养基,而非来源不明的变质样本。二手平台售卖的橘子因品种、运输条件、菌种混杂等问题,不仅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甚至可能污染实验室环境。

42be08ccb7f7b77913d0a8d20457b5d.jpg

  奇葩商品的背后隐藏着多重隐患。专家称,霉菌产生了大量的孢子,孢子是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在密闭的空间下,有可能会引起呼吸道的感染过敏,包括肺部的感染。对于免疫力比较低的老人、儿童尤为危险。发霉的橘子如果放在家里时间过长,霉菌有可能会飘到其他食物和厨房用具上,导致更多食物变质。而普通消费者缺乏防护意识,处理时若未佩戴口罩、手套,极易造成健康损害。

  与此同时,平台上进行商品交易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又要有道德底线。此类猎奇又荒诞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买家的恶趣味,故意制造噱头,从整蛊他人中取乐,误导消费者,想要从中收一波智商税。平台上“发霉橘子”部分链接甚至标注“售出不退不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销售“腐败变质、霉变生虫”的食品。尽管卖家声称发霉橘子用于实验或艺术,但若买家食用或误用导致健康损害,卖家可能需承担产品责任。此外,若霉菌种类含致病菌(如黄曲霉毒素),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要遏制此类乱象需要平台与公众双管齐下。二手平台不能以“自由交易”为托词放任风险商品流通,更不该为这些扭曲的售卖行为提供便利。在商品审核时,需要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监管手段。消费者需警惕“猎奇消费”背后的风险,理性辨别“伪需求”。科研材料应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艺术创作亦需在安全条件下进行。

  奇葩商品的走红是网络文化多元化与流量经济的畸形产物。其背后既有公众对“变废为宝”的浪漫想象,也有商家对监管空子的利用。唯有平台加强合规管理、消费者提升风险意识,才能避免此类交易从“新奇趣闻”演变为“社会公害”。

关键词
发霉橘子,高价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