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下班”是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应有之义
来源: 长城网  伍里川
2025-03-14 09:49:38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3月12日,一条关于“从不准加班到不用加班还有多远”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近期,多家知名企业如大疆、美的、海尔等相继宣布实施“强制下班”政策。不少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人生第一次被公司催着下班”,分享自己被“赶”出公司的经历。

社交平台截图。

  这些知名企业不约而同出台“强制下班”政策,何以如此?据报道,海尔集团相关人员表示,坚决抵制无效加班,反对“形式化出勤”。而早在今年初,美的就明确要求“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由此可见,相关企业为的是击破形式主义加班窠臼、弘扬健康有序工作机制。这样的主旨,值得欢迎。当加班成为一种表演,加班不仅无意义,也助推了荒诞的企业文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企业,加班文化的兴盛,除了形式主义加班、伪加班风气的影响,也源于真实加班需求或场景式加班需求的支撑。在这类企业,员工唯有通过加班,才能多完成绩效,才能增加收入,而企业也借此获得更多订单,从而提升业绩和竞争力。现实中,一些求职者频频吐槽“强制加班”“诱导加班”,例如,应聘工作首先被问的就是能不能加班,要想在企业有好的发展前途,也必须随大流加班。如何推动这类企业主动纠错,跟上“强制下班”节奏,值得关注。

  近年来,加班文化兴起,乃至出现“白加黑”“996”现象,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有序的劳动氛围。何况,不合理的加班制度,严重违法违规。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曾联合发文,对“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规定说“不”。但时至今日,一些人却依然为加班文化点赞,鼓励劳动者多加班,甚至鼓吹“加班福祉”,这种错误认知的存在,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加班文化是一种内卷文化,早已暴露出竭泽而渔、过度索取等弊端。对绝大多数被动、被迫加班的劳动者而言,可谓苦加班文化久矣。他们亟待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拿出切实举措,为“不加班”的愿望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全国两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这一要求,提振人心。

  站在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高度,纠正“强制加班”“诱导加班”等错误做法,秉持合法的、文明的劳动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有尊严、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这不仅需要企业废除“强制加班”机制,为“不用加班”营造严密、细致的制度保障,也需要主管部门排查不合理加班现象,遏制“强制加班”现象。如像格力电器那样,将单双休工作制调整为双休工作制,对确有加班需要的,由部门申请,报主管公司领导批准,并报企管部门备案,后续由本部门安排调休。

  反对“强制加班”,推行“强制下班”,是反对“内卷式”竞争的内容之一。“内卷式”竞争的核心表现,是不科学、不理性地发起和参与恶性竞争,核心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尊重、对市场规则和发展规律的不尊重。其表现,远不止于让员工加班。例如,一些企业为了占有市场份额或者把同行“打趴下”,盲目卷价格、卷赛道,甚至干起“赔本买卖”,把自身和员工折腾得疲惫不堪,不仅牺牲了眼前效益,搞乱了行业秩序,也透支了发展动力。

  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全方位消解盲目竞争、恶性竞争的积弊,引导企业和地方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正轨。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关键,是制度化、常态化打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市场,积极主动为有序竞争创造优良环境,深度推动行业自律,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让“内卷式”竞争失去必要性,也失去空间。

关键词
强制下班
责任编辑:芦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