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近日,一则“郑州一小学给新入学的孩子们免费发校服”的消息引发关注。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校服并非新的成衣,而是往届学生的旧衣服。
乍听之下,或许有人会皱眉:穿别人的旧衣服,合适吗?对此,该学校一名老师表示:“衣服并没有破损,只是穿上不合身了,消毒清洗后再利用,一套校服最多服务过三个‘小主人’。”
一直以来,上学穿校服是中小学生的标配。然而,一些学校的校服费动辄数百元乃至数千元,这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生来说,一套校服可能穿不了一两年,甚至还有七八成新,就已经不合身了。撇开重新购买的支出压力不说,还致使大量旧校服被闲置或丢弃。
学校免费提供经过处理的旧校服,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折射出公众对理性消费市场的诉求。
从节约资源的角度来看,通过回收再利用,让旧校服发挥“余热”,既延长了物品生命周期,又减少了生产新校服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节约是一种美德,教育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将往届学生不合身的旧校服经消毒清洗后,免费发放给新生,这一举动看似微小,却是一堂无声的环保课、一堂珍贵的德育课。在校园攀比风气悄然流行的背景下,让孩子们穿上这些承载着节约、环保的旧校服,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打破了一味求新求贵的“互卷”心理,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环保和节约的概念,这种体验远比口头说教更具感染力。
据悉,这所小学循环校服的活动已经延续了17年。这种将节约、环保和关爱的理念融入到教育中的实践,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为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校服循环使用不应止于个例。前不久,山西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鼓励学校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广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立足环保节约,可探索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去年,北京市教委发布文件,提出“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
当然,对于旧校服的回收利用,学校必须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严格把关校服的质量和卫生状况,建立透明、可追溯的回收处理流程,确保每一件校服都安全卫生。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及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供新旧校服的选项,让善意在自愿的基础上传递。
校服循环使用,不只是“减负”,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愿更多学校接过这支“接力棒”,共同撑起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