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丁慧
有游客热衷于“赶海”,也有游客迷上“赶土”。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北一对夫妻自驾千里,到内蒙古田间捡拾农户不要的蔬菜,当事人称,一天捡了约500斤,摆满了储藏室,一冬天不用买菜了。这看似寻常的生活新闻,却意外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
网友纷纷感叹,“捡土豆比逛景区还上瘾”“本想来看草原,却在土豆地里捡到天黑”“捡完了土豆捡萝卜,来内蒙古旅游,收获的是满满的童年回忆”……
其实类似的场景在内蒙古屡见不鲜。国庆期间,已经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自驾成队,在内蒙古田间地头捡蔬菜,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作“土豆猎人”。这突然走红的民间体验,成了秋季内蒙古的独特风景线。
在高速发展的文旅市场中,这股自发的“捡土豆”热潮显得格外朴实。“体验”这个项目,不需要门票、不需要导游,只要愿意蹲下身。游客在平凡的劳作中,与久违的自然重新建立起链接。
其实,这场热潮起源于农事生产环节中比较不起眼的“枝节”。经过机械化收割后,田里总会留下一些个头小、卖不上价的土豆。当地农民嫌人工捡拾费时费力,雇人捡又十分不划算,往往弃之不顾。但在一些游客眼里,这些不起眼的小土豆,却是“宝藏”。他们带着孩子在土地里“寻宝”,既体验了收获的快乐,也在无形中减少了蔬菜的浪费。这场“捡蔬菜”潮成了农旅共赢的故事。
当然,这一幕也揭示出近几年文旅消费的新变化。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打卡”景区、追逐“爆款”路线,而如今,部分游客正在从“看风景”走向“过生活”。
旅游中,许多人不再满足于拍照留念,而是希望亲手触摸、亲身参与。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城市人群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真实感”的渴望。无论是在沿海景区“赶海拾贝”,还是田间地头“赶土挖薯”,这些行为折射出一种共同的心理:回归自然,寻找生活的温度。
“捡土豆”走红,恰恰说明文旅的核心不在“造景”,而在“造境”。真正打动人心的,是能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场景。这也是近年来各地“体验式文旅”崛起的逻辑所在,它不靠重金包装,而靠参与感、互动感和地方生活的质感。
值得肯定的是,内蒙古文旅部门反应迅速,懂得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比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推出包含土豆捡拾点位与玛瑙寻宝区的“寻宝攻略”,并附上安全提示;太仆寺旗则发布了4条“捡土豆”主题路线,将这一民间自发活动转化为规范化、可推广的文旅产品。这种“轻引导、重体验”的做法,既是为了给予游客良好体验,也为了不打扰当地的农事秩序。
不过,热闹之余,也必须明确边界。农田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游客若随意进入,可能破坏未收作物或引发其他纠纷。地方政府与村镇组织在引导“体验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规范,如划定体验区、设置监督机制等,让这种热潮真正成为文明之旅。只有在尊重土地、尊重劳动的前提下,文旅的创新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