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鲁迅的毛背心,也容得下他的烟
来源: 长城网  常平
2025-08-27 21:11: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常平

  “毛背心”火了,烟头又亮了起来。

  这两天,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里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因为被个别游客投诉,吸引了更多的人打卡。“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未免杞人忧天,有评论就指出,“鲁迅的抽烟习惯,与其文学成就一样,都是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可让后人在凝视中感知真实的人物风貌和历史温度”。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回应称,“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8月26日,景区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不会换。这个是(景区)标志性的东西,这是反映(鲁迅)先生真实状况的。”

  “不轻易改变”“不会换”,这让担心鲁迅烟头被掐灭的人顿觉释然。看来,鲁迅指间那支已燃烧了近一个世纪的烟,或可继续了。在全民控烟的语境下,这样的表态殊为不易,也十分可贵。

  之前是一款鲁迅的毛背心走红,接下来又是烟头引发热议,这一连串热闹的背后,仍是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个文化名人的问题。

  作为现当代中国社会最醒目的文化IP之一,多年以来,鲁迅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冷峻、严肃、锋利的。诸如“从来如此,便对么?”“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若此后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类似被人单独拎出来的只言片语,每每穿透时空,令人警醒,而其整体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关怀,更是时时照拂着、影响着,也形塑着一代代中国人。

  尽管有学者也在挖掘其人情、人性化的一面,试图传递给世人一个可爱的大先生形象,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鲁迅给人的基本色调仍是冷色调。这其实也没什么,这样一个冷一点儿的鲁迅,挺好的。就像景墙上燃着的那一支烟,不过是鲁迅心事浩茫时思考的道具。闪烁的亮光或许不能带给世间烟火气,但他的在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近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鲁迅,习惯了他的犀利、冷峻,包括他的毛背心和烟。

  这样的认知,是对过往历史的承认,也是对历史人物的承认。很难想象,我们今天接受鲁迅,还需要先把他做一个行为举止上的切分。就像我们不能切分李白和酒一样,也不能切分鲁迅和烟。

  钱穆强调国人“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实就是强调一种基本的认知态度。具体到鲁迅的烟,不妨可以说,少一些吹毛求疵,多一些宽厚敦朴;少一些受害者想象,多一些理性豁达。

  有趣的是,投诉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还“考证”出鲁迅吸烟这幅画原来是在室内吸烟。言语间那份道德的优越感十分明显,如此拉扯,近乎构陷,大可不必。尽管当地表态不会更换墙画,但这样的操作本身仍让人心悸。

  投诉者小瞧了人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小朋友们并不会因为鲁迅指间的一支烟而一窝蜂去吸烟;而当下的控烟氛围,也不会被一幅墙画破坏。类似担忧,不仅过分夸大了历史画面的危害性,也低估了这个社会的耐受力,更是对鲁迅的认知谬误。

  穿着毛背心的鲁迅是可爱的。鲁迅毛背心的走红,无疑为一向严肃的鲁迅形象注入一缕温情、一丝俏皮,化刚为柔、寓热于冷。这中间,有审美差异化带来的时代感、时尚感,更有人们重新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喜欢鲁迅而产生的强大心理动能。

  鲁迅不是神,是活生生的人。有浩茫的心事,也有个人的趣味;有历史的使命,也有一点点小癖好。我们不该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偶像来崇拜,也应该把他还原为一个具体的人。就像喜欢他的毛背心一样,也宽容地凝望他夹着一支烟的手。

  人们凝望鲁迅的时候,他也凝望着热闹的众生。

关键词
鲁迅 毛背心 烟
责任编辑:韩新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