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近日,人民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平台刊发了《关于转发有关地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通报》。
其中,四川省通报称,2023年以来,岳池县综治中心为在推广使用“随手调”App工作中出成绩,简单以行政村数量为依据,向27个乡镇(街道)下达使用“随手调”录入矛盾纠纷信息年度任务数,并对任务完成情况搞“月通报”。
见过摊派任务的,没见过摊派“矛盾纠纷”的。
民间诸事,纷繁复杂,矛盾纠葛自然不少,但这些矛盾的发生多有偶然性、不定时性,既无规律可循,也不可能有确定数据,无法做到“定量”掌握,然而岳池县要求乡镇每个月都得报处理矛盾纠纷的案例,这不就离谱了吗?
正如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感叹,村子里老年人多,平日邻里互爱,连续几个月都没有矛盾发生,“每月2条的任务是硬指标,上哪儿去‘找矛盾’呢?”
客观上,这种安排是为了减少矛盾纠纷、促进民间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有增加公共软件使用率的考虑,但是这种新型摊派方式却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也让他们陷入更大的矛盾冲突中难以自拔。最终只能带来敷衍塞责、蒙混过关的后果。据报道,在岳池县,为完成任务指标,有的乡镇一年需录入矛盾纠纷信息700多条,部分乡镇(街道)在“月通报”压力下甚至出现编造虚假纠纷信息的情况。
如此一来,这种“月通报”也难以避免地成为民间吐槽的现象,从而影响基层政府部门的形象。
令人欣慰的是,广安市政法系统全面自查自纠,共发现类似问题5个,明确整改措施5条,目前已整改到位。其中,岳池县整治矛盾纠纷信息录入乱摊派、“月通报”问题,举一反三为基层减负,岳池县委政法委印发工作提示,进一步取消了原本每月要求上报的矛盾纠纷形势分析报告等,有事则报、无事不报。
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种工作机制压根不该有,一场整治下来,简直是“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浪费了公共资源,其中的教训让人哭笑不得。
没苦硬吃、没有矛盾硬找,都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把化解矛盾纳入考核,没有矛盾创造矛盾也要上,实质是注重表象,政绩观、群众观出现了偏差。
正如岳池县综治中心负责人所承认的,他们也想通过下达任务、提高数据让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上级认可。由此可见,为群众解决矛盾和纠纷不假,但终极意义并不是让群众满意,这就本末倒置了。
整改不是目的,目的是从此类事件中真正找到根源性问题,进行根治。
为群众服务容不得心怀杂念,绝不能把为群众解难、消愁当成“进阶”路径。因此,在推翻不合理、不科学的“拍脑袋”举措之后,还要扎扎实实改进工作作风、摒弃私心杂念,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乡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