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班,月入2万,可能吗?最近,为老人代写回忆录这种新职业突然火了。记者发现,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正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为垂直分类的热搜。在上海部分社区,出现了教老年人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12月11日上观新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与此相对应的是“银发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不断细分,为老人代写回忆录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老人都有可供书写的“个人史”,但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用文字记录自己一生。而愿意写回忆录的老人,据说有的是为了在朋友间炫耀,有的是为了家族传承,有的则是为了回顾跌宕的一生。这些目的都可以理解。
网上种种信息显示,为老人代写回忆录已经成为一门前景不错的生意。比如某平台上,有近万篇记录写作经历或个人经验的笔记,其中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的业务最为红火。“这门生意月入五位数”“靠给老人写传记,赚了18万”等表明,为老人代写回忆录是当下比较赚钱的新职业。
市场出现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业务,吸引老人购买这种服务;或者说老人对此有需求,市场来满足,这都是正常现象。这种代写服务为年轻写手带来就业或兼职增加收入。
不过作为一种新职业、一门新生意,目前没有相关制度和标准专门规范,如果某些代写者的写作能力不强,或者契约意识不够,有可能给代写对象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法律纠纷。这就需要为老人代写回忆录提供服务的社交平台尽量规范自身行为和作者行为,也需要这类写手具备相应的个人素质。
作为老人回忆录的代写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敬老爱老为老根植于内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其次要具备书写回忆录的文学表达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素养;其三要有道德、法律、契约意识。也就是说,在提供代写服务过程中,既不能坑老也不能违反与老人达成的约定。
最理想的情况是,为老人代写回忆录既不能成为一门“暴利生意”,也不应该是一门纯契约关系的“冰冷生意”,而是一种“温暖的生意”,代写者既要认真倾听老人的故事,也要按照老人的心愿来写;不仅代写的回忆录成品要让老人满意,而且整个代写过程都要有温度。另外,在代写收费方面不能太高,或者说应该以质论价。
我们要意识到,不只是名人大咖爱写个人回忆录,很多普通老人的一生也值得被书写、被看见。目前对代写回忆录有需求的老人,也未必都是名人、富人。随着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热度不断升高,会有更多普通老人对此有需求,这比花钱买保健品等更有价值。所以,要以敬畏之心做好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服务。(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