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全程体验高考,好的教育就该听到对方的心跳
来源: 长城网  马青
2025-06-10 17:06:47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马青

杨李怡接受采访。视频截图

  在今年成都的高考考场上,有一位特殊的考生,他是双流中学高中教师杨李怡。他和学生们约定全程共战高考,“要是考不到640分以上,还得请学生们吃饭!”据悉,杨李怡老师第一次参加高考在13年前,最终以650分左右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除了兑现承诺,我更想亲身感受新高考的变化。”杨李怡坦言。

  高考改革不断推进,选科组合、题型设置、评分机制都在调整。作为老师,仅靠分析模拟试卷和教研材料,很难完全体会学生的实际压力。杨李怡老师选择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把自己变成考生,从备考策略到考场心态,全方位感受,以便未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高考是一场综合测试,而不同科目的老师往往只专注于自己的学科。杨老师每一个科目都参加考试,还可以对学生们如何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有更切身的体会与帮助。此外,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老师的全程陪考,也会让他对学生的理解、劝慰和引导更有共情力和说服力。这样的情感联结,比单纯的讲道理更有激励作用。这既营造了一种并肩作战的氛围,还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是站在他们身后,而是真正的同行者。

  杨李怡的做法,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学习是终身的,老师也需要不断成长。高考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又何尝不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学生在拼搏,教师也需要走出舒适区,保持对教学变化的敏感与反思。所以,他参加高考的行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示范:学习永无止境。

  教育中,身教往往更胜于言传。老师对自己工作的投入与执着,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榜样力量。孩子们听师长们说什么,更会看他们做什么。成年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孩子们来说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可能有的人会想,老师参加高考,如果还考不过学生,会不会很丢脸?杨老师却没有这样的心理包袱,反而与学生“打赌”,如果达不到640分就请学生们吃饭。他用这样一种轻松的态度,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不必讳言失败,坦然面对结果,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一课。

  更可贵的是,这位曾经的清华学霸,并没有用自己13年前的高分和名校背景,制造某种压迫感,而是坦诚地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他之前做过程序员,后来才转型成为老师,所以他说:“人生的容错率很高,高考并非人生的唯一衡量标准。”这不是空洞的鸡汤,而是一个曾面对人生多样选择的学长,给孩子们的真诚提示。高考是一场重要的考试,但不应成为唯一的尺度,人生是旷野,而不是独木桥。

  《做最好的老师》的作者、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好的教育不在嘴上,不在老师论文上,不在校长的演说当中,更不在学校的招生广告里,而应该在人——即师生的感受里。只有当师生彼此生命相融、互相听到对方的心跳、感受对方的脉搏时,真正的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当然,为杨老师点赞,不代表要求所有老师都去体验高考。每一位认真教学、热爱学生的老师,每一位走进学生心里,用心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老师,都是一束照亮孩子们前行道路的光。

关键词
老师,高考
责任编辑:芦静
TOP